他出塵脫俗、卓爾不群,塵世的聲色犬馬、兒女情長羈絆不了他對普度眾生的宏遠目標的追求。他就是人類精神的導師——釋迦牟尼,他雖已涅,但至今人類都沐浴著佛光,洗滌內心的煩躁與痛苦,達到心靈的寧靜。
佛祖誕生記
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6世紀,印度喜馬拉雅山麓、恒河之濱的迦毗羅國。他的父親就是迦毗羅國賢明的君主淨飯王,母親是天臂國的公主人稱摩耶夫人。傳說國王和王後恩愛無比,但唯一苦惱的是多年無子。當摩耶夫人45歲那年奇跡發生了,有一天摩耶夫人在睡覺時夢見一隻長著六顆牙的白象從她的右肋進入她的腹中。國王聽說這個離奇的夢後,就問當時滿腹經綸的婆羅門學者,這位學者說:“陛下,此夢大吉大利啊!預示王子降世的吉兆,這位王子還將給釋迦族帶來光明與榮耀。”國王和王後聽了非常高興。轉瞬間十月將至,是王後要回娘家的日子了,因為按照印度的傳統,摩耶夫人要回娘家生產。在途經藍毗尼花園時,摩耶夫人在園中稍作休息,但突然陣痛襲來,此時世間的種種祥瑞都出現了,“天上向下飄落著奇花,花雨繽紛,香氣襲人,空中鼓樂齊鳴,讚歌如同仙樂優美動聽。大地上池出芙蓉,諸寶流出……”這時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右肋中出來了。更為神奇的是太子一出生,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就踏出一朵蓮花,然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聲說:“天地之間,唯我獨尊!”這時天上九龍出現,從口中噴水為太子沐浴。淨飯王得知王子降世的消息,立刻帶領文武百官把夫人和王子迎回宮中,大肆慶祝一番。請著名的婆羅門學者給王子起名為悉達多,即一切美德俱足的意思。釋迦牟尼是他成佛後,對他的尊稱,“釋迦”是王族的名字,而“牟尼”是“寂默”之意。不幸的是母親七天之後就死了,他是姨母養大的。釋迦牟尼自幼聰慧過人,喜歡沉思默想,接受過婆羅門教的良好教育。
曆經磨難的修行
成年後的釋迦牟尼娶得鄰國拘利城的漂亮、嫻淑的公主為妻,宮廷裏錦衣玉食、奴仆成群又有年輕貌美的妻子相伴,釋迦牟尼可謂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和幸福,但年輕的釋迦牟尼仍然鬱鬱寡歡。於是,他在得到父親的準許的情況下,出外郊遊。在出遊的路上,他看到了許多在宮廷見不到的人生疾苦,他遇到了白發蒼蒼、行將就木的老人,病入膏肓、末路窮途的痛苦病人,令人毛骨悚然的死屍,讓善於思考的悉達多更加的煩悶和苦惱,難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嗎?
有一天,釋迦牟尼在城外碰到了一個修行者,他衣衫襤褸,手裏捧著一個瓦缽,但卻是一副悠然自得、快樂滿足的樣子。釋迦牟尼很是奇怪,他為什麼這麼快樂呢?他趕上去問修道者原因。修行者說:“世事無常,隻有出家人才可以得到解脫”。修行者對世俗的超脫令釋迦牟尼很是震驚,他想出家就能得到生、老、病、死的解脫嗎?回宮後,王子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他總是在想修行者的話,最後便產生了出家的念頭。這時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可愛的兒子,這本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啊!但釋迦牟尼中追求人生真諦的理想已經超越了兒女情長,29歲的他毅然在一個月夜告別了熟睡中的妻兒,踏上了艱辛的求道之路。
菩提樹下的頓悟
釋迦牟尼四處遊學,先後去過吠舍厘子、王舍城,拜阿羅邏·迦羅摩和優陀迦·羅摩子為師學習禪定,到尼連禪河旁的森林中進行苦行,曆經六年,風餐露宿,先是日食一麻一麥,後來七日吃一麻一麥,搞得形銷骨立,瘦的就剩皮包骨了,甚至後來野鳥以為他是一截朽木,在他頭上都做起窩來。有一天晚上,體力不支的釋迦牟尼昏死了過去,醒來意識到苦修苦行並不能幫他修成正果。於是他在河中洗淨多年的汙垢,又吃了好心的牧女施舍的乳粥,恢複了精神和體力後,繼續去雲遊了。有一天釋迦牟尼走到伽耶的一個菩提樹下,跏趺而坐,沉思冥想了七天,終於頓悟了,悟出了一套擺脫人生痛苦的方法,創造了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