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的佛法教義
釋迦牟尼在傳教時比較有特色的是,他不是像其他宗教先解決世界的起源這類哲學的基本問題,而是從分析人生問題入手。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教義博大精深,比較龐雜,但其最根本的教義是“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列舉人生的各種苦惱,他說人生的“苦”有八種: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離別苦、求不得苦、五受陰苦。其實就是說明人的一生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都是苦。“集諦”探索“苦諦”產生的根源,指人受苦的原因。在佛教看來,人生之苦都是由貪欲、愚癡引起,人們的愚昧無知,會直接引起生死輪回之苦。前世之因,後世之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都是講這個道理。“滅諦”就是要消滅苦,說明了佛教的目的。佛教就是教人們消除欲望,達到擺脫輪回、不生不滅的“涅”的妙樂境界。那具體如何來消除欲望,以滅苦呢?佛教的“道諦”就指出消除苦難、達到解脫的八種正確主張和途徑。一般稱為是“八正道”:“正見(正確的見解)、正思(正確的思考)、正語(正確的語言)、正業(正確的行為)、正命(正確的謀生方式)、正精進(正確而不懈怠的修行)、正念(正確的憶念)、正定(正確的禪定)。”
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哲學思想。釋迦牟尼在世界觀上提出了“十二因緣”說,認為世界萬物都是“因緣”決定的。“因緣”指“條件”和“關係”。也就是說,萬物是由各種條件和因果關係湊合而成,一旦因緣分散就消失了。釋迦牟尼的這種認為事物互為因果、互為條件的看法,具有一定的辯證法思想。
在社會問題上,佛教反對“婆羅門至上”的種姓製度,主張眾生平等。佛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小故事:當佛陀來到孫陀利河岸時,有一個婆羅門問他:“你生在何處?為何種姓?”佛陀回答道:“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佛教還反對婆羅門教的“祭祀萬能”,主張通過個人的修行達到擺脫苦海的境界。對婆羅門教的祭祀動輒殺死大量牲畜非常的反感。佛教反對殺生,主張素食。為此釋迦牟尼為教徒製定了嚴格的“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須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些主張迎合了各種姓的宗教需求,同時也是反對婆羅門種姓特權的強有力的武器,因此佛教得到了廣大下層人民和摩羯陀等國君主的大力支持,以及富人大量的布施,勢力逐漸壯大起來。在以後的發展中,佛教的思想和教義在不斷的豐富和完善。
輪回中涅
釋迦牟尼在創立教義後,就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涯。他步履艱辛地向眾人傳道,在他眼裏眾生都是平等的,所以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首陀羅等人都是他傳道的對象。他的足跡踏遍了印度的土地,先後在婆羅捺斯的鹿苑、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衛城的祗洹精舍等處傳教。他在北上傳道的路上得了重病,在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釋迦牟尼和弟子來到了拘屍迦羅城外的婆羅林,他走到了兩棵婆羅樹中間突然停下,對弟子阿難說:“我就在這裏涅了。”弟子們悲痛地為師父鋪設了一張床,釋迦牟尼頭朝北,麵對著西方,右手做枕,吉祥側臥,最後叮囑弟子們說:“我一生當中作的法很多,所要度化的眾生,皆已度盡。尚未度化的眾生,都已作了得度的因緣。我涅之後,你們如果憶念佛陀,隻要用功讀法,依法而行,就使我的法身常在”。說完,他就安詳地涅了。釋迦牟尼的遺體火化後,骨灰結成許多五光十色的顆粒,佛教把這種顆粒叫做“舍利”。後來,有八個國王分取舍利,並在各地建造佛塔保存舍利,以示對佛祖的敬仰之情。佛教並沒有因為佛祖的去世而停止發展,相反,佛教傳遍了世界各地,佛塔屹立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其發展動力生生不息,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