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百家爭鳴競風流——沙門新思潮(1 / 2)

曆史有驚人的相似,印度曆史上也存在一個類似中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人們將其稱為“沙門新思潮”。這一時期印度許多哲學和宗教派別爭奇鬥豔,相互爭鳴,他們相容相生奠定了印度“宗教博物館”的聲譽。

“沙門”的梵文意思是“宗教修行者、修煉者”,是對所有反對婆羅門教思潮的哲學和宗教派別的通稱。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是沙門思潮盛行的時期,當時的思想流派相當多,據佛教文獻稱有“六師”、“六十二見”和“九十六外道”等說法。而耆那教說有“三百六十三見”。但真正有影響的是佛教、耆那教、順世派、阿什斐迦派和不可知論。各個思想派別的主張可能各有不同,但他們批判反對的矛頭一致指向腐朽的婆羅門教及其種姓製度。

激蕩的時代回音

婆羅門教成為諸家新思潮的眾矢之的,絕不是偶然的,有著一定的時代背景。公元前6世紀時,印度屬於列國時代,各國之間戰爭頻繁,區域性的王國出現。刹帝利種姓的王權勢力隨著領土的擴張和賦稅收入增加而不斷強大,與婆羅門氏族舊貴族的矛盾也日益尖銳。這一時期城市文明再度複興,商品經濟發達,商人階級興起。他們與新興君主製國家政權的掌握者刹帝利一起反對婆羅門教和其種姓製度,支持新興的宗教派別。同時婆羅門教自身的墮落也是沙門思潮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婆羅門教發展到這一時期變得腐朽和僵化,人們本來對婆羅門的經典《吠陀》文獻語言已經感到艱深難懂,而這時期大量解釋吠陀的《梵書》和《奧義書》更讓人們覺得晦澀難解了。祭司為了獲得大量的錢財,增加了許多繁文縟節,擴大了祭祀的種類和規模,不僅使用大量的牲畜祭祀,還進行血腥的人祭。他們甚至宣揚神秘簡短的咒語的特異功能,騙取人們的錢財。這種使人們傾家蕩產的獻祭費用和野蠻的祭祀方式,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反對。於是一股反對婆羅門教的思潮應運而生。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順世派

順世派在佛教文獻中又稱為“順世外道”,意為流行於民間。順世派產生於公元前10世紀,到了列國時代最為流行,代表人物是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它是古代印度唯物主義的代表,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地、水、風、火四大元素組成,否定了婆羅門教的神創論,主張無神論。順世派認為根本沒有靈魂,也不會有來生。人一死一切都結束了,所以要珍視生命,重視今生。順世派蔑視吠陀的權威,反對婆羅門的祭祀萬能和靈魂轉世說;主張人人平等,反對種姓製度;最為重要的是順世派反對各種禁欲主義和苦行,追求現世的快樂與幸福,他們被貶斥為“斫婆伽派”,意思是“講究吃、穿享樂的派別”。但是,順世派代表了廣大下層民眾熱愛生活、追求平等和幸福的願望,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

※阿什斐迦派

阿什斐迦派的創始人是末伽黎·拘舍羅,據說他是耆那教的代表人物大雄的弟子,因和師父學說觀念產生分歧,自己開創了這一新的派別。末伽黎·拘舍羅認為整個世界就像計算機一樣都按照既定程序安排好了,人的生命曆程也是一樣,不管你是行善還是作惡都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所有的道德倫理毫無意義。他人甚至神靈都不能決定你的命運,你的刻苦修行是命運前定的,不是個人意誌使然,修行是命運安排全過程中已經走到了比較接近解脫的地步的標誌而已。阿什斐迦派這一思想雖然否定了各種宗教的善惡各有報應的說教,但同時又是消極的絕對宿命論,使人們安於現狀無所作為。

※不可知論

列國時代,戰亂不斷,社會動蕩不安,廣大的下層民眾除了萌發消極的宿命論思想外,也認為自己的命運、前途渺茫莫測,此時產生了不可知論的理論。散惹耶·毗羅梨子是這一時代之音的宣傳者,據說摩羯陀的一個國王曾詢問了他四個問題:有沒有來世?有沒有自然化生的生物?有沒有善惡果報?修行完善者死後是否存在?國王聽了他的回答後簡直摸不著頭腦,原來他回答道:可以說有,可以說無,可以說亦有亦無,也可以說非亦有非亦無。散惹耶·毗羅梨子對事物這種模棱兩可的觀點和看法,被人視為“不可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