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
耆那教的創始人是筏陀摩那意為“戰勝情欲者”,其信徒稱他為“大雄”即“大英雄”之意。“耆那”的意思是“勝利者”,指那些戰勝了情欲而得道的人。從這個宗教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耆那教反對婆羅門教祭祀萬能,主張通過戰勝自己情欲的方法求自己的解脫。在世界觀方麵,耆那教反對婆羅門教“神造萬物”的理論,認為世界是永恒的,隻有形式的變化。世間萬物由物質和精神兩個元素組成。他們相信靈魂的存在和輪回業報,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使靈魂脫離軀體,超越輪回,處於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極樂狀態。耆那教認為要達到這一理想,必須持“三寶”即正智、正信和正行才行。正智,正確地學習和理解耆那教教義;正信,虔誠信仰大雄和他的教義;正行,就是在生活中履行五項戒律:不殺生、不說謊話、不偷盜、不奸淫和不貪錢財;耆那教非常重視苦行,包括節食、不貪美味佳肴、閑居獨坐、忍受各種肉體痛苦等等,認為這樣才能使靈魂潔淨,擺脫輪回,獲得解脫。耆那教否定婆羅門至上,認為種姓平等。耆那教後來因為戒律的分歧分裂為白衣派和天衣派(裸體派)。白衣派認為穿衣服也可獲得解脫,白衣派信徒都穿白衣,不歧視婦女和低種姓的人,允許出家人擁有一定的生活用品。天衣派則不同,主張以天為衣,以地為床,不擁有任何財物。
※原始佛教
佛教這一時期是影響比較大的流派之一,它是與耆那教同時興起的一個宗教。它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包含在“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說”之中。“四諦”指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所謂的“八正道”主要有兩方麵的內容,一方麵要信徒從領悟教義;另一方麵主張讓教徒從靜坐中體驗佛陀宣言的境界,提高信徒的宗教修養。它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十二因緣”是佛教對世界觀的認識,反對婆羅門教的神創論以及神主宰一切的理論。佛教作為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代表,婆羅門教的“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和大量殺生祭祀等宗教思想也是它批判、抵製的對象。佛教主張依靠個人的努力進行精神道德的修養、謹遵戒律,而不是靠祭祀和神靈來拯救靈魂,擺脫苦海。“眾生平等”是對婆羅門種姓製度的有力鞭笞;佛教徒“戒殺”和“素食”兩條重要的戒律是對婆羅門大量宰殺牲畜獻祭的身體力行的反對。
原始佛教與其他沙門思想派別相比有著獨特的個性,如它否定神的存在,不講神也不談神創世界,完全以人生觀為軸心,向世人解答麵臨的人生問題。但它又認為有彼岸世界和輪回,向人們宣傳如何擺脫人生的苦海而達到涅的境界。佛教還有一個特點是它既不像順世派追求享樂主義,又不主張耆那教的苦行主義,倡導一種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
沙門思潮的衝擊波
沙門思潮的諸多思想流派有很多流派大同小異、勢力不強,雖盛行一時但猶如曇花一現,驚鴻一瞥,湮沒於其他思潮之中。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是佛教和耆那教。由於資料的缺乏,人們無法探知它們的思想精髓。總之,沙門思潮是印度曆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時期,印度的思想花園裏可謂百花鬥豔,百家爭鳴,結出累累碩果。它打破了婆羅門教的壟斷地位,導致了它跌入低穀。雖然佛教在印度從來不曾完全代替婆羅門教,但麵對佛教和耆那教的挑戰,促使它不得不進行改革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沙門思潮在低級種姓和下層群眾中得到了廣泛地傳播,滿足了廣大低級種姓和下層群眾的宗教需求,給印度培育了深厚的宗教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