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神的啟示——《吠陀》(1 / 2)

史詩的千古旋律,吟唱讚頌自然、神靈之歌;散文的自由灑脫,張揚著神秘的宗教神韻;淳樸自然的言辭闡釋了宇宙的奧秘、人生的真諦。它就是“聖書”——《吠陀》,它賦予了印度人源遠流長、割舍不斷的宗教情懷,開啟了印度人的智慧之門。

“吠陀”是對這部經典的音譯,梵文是“知識”、“啟示”之意。“聖書”當然是超凡脫俗的神來之筆或由不平凡的人所寫,據說吠陀文獻包括根據吠陀衍生的經典都不是凡人所寫的,而是婆羅門的聖人憑借“天啟”而誦讀出來的,是天神意誌的表述,所以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但實際上《吠陀》是印度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由許多聖人將早期人們口耳相傳的知識以及思想家的思想彙編而成。“吠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吠陀”指《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狹義就是指《吠陀本集》。

《吠陀本集》

《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其中最為重要的、堪稱經典之中的經典就是《梨俱吠舍》,它是最為古老的,其他的經典隻是它的衍生物。它產生於約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間,成書於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全書洋洋灑灑共10卷,全部是詩體,比印度著名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要早得多。共計1028首詩,奇異壯美的大自然、形象色色的社會百態,都成為《梨俱吠陀》頌揚的對象。古代印度人還把自然人格化,賦予它們勃勃生機,當然對神靈的吟誦更是占了絕大部分的篇幅,光是讚頌戰神、雷霆之神因陀羅的就占了1/4詩篇,反映了雅利安人從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再到一神崇拜的過程。整部史詩語言樸素、歡快,色彩鮮明。在一首讚美太陽的詩中是這樣寫的:

“在洞察一切的太陽麵前,

繁星似竊賊,悄然逃散。

陽光似燃燒的火焰,

遠遠地照亮人間,

……”

還有一則歌頌曉神的優美詩篇:

“這個光華四射的快活的女人,

從她的姐妹那兒到我們麵前了。

天的女兒啊!

你驅逐了仇敵,歡樂的女人啊!

我們醒來了,用頌歌迎接你。

歡樂的光芒,像剛放出欄的一群母牛,

出現在我們麵前。

曙光彌漫著廣闊的空間。”

《梨俱吠陀》對社會現象的描繪,反映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由軍事民主製的部落氏族向奴隸製社會過渡的曆史麵貌,是研究古代印度社會的重要材料,這一時期史學家將其稱為“早期吠陀時代”。

為了在祭祀中便於吟唱,婆羅門的祭司們就為《梨俱吠陀》的頌詩譜寫了曲調和旋律,這樣就形成了1549首歌曲集稱之為《娑摩吠陀》。《娑摩吠陀》也是印度最古老的聖歌與樂章。

《耶柔吠陀》由韻文、散文混合組成,散文開了梵語散文體裁的先河。它分為白耶柔吠陀和黑耶柔吠陀(“白”是指本文與釋文區分清楚,“黑”是指本文與釋文分辨不清)。兩者都包含婆羅門祭祀時的禱文,禱文的內容大多重複《梨俱吠陀》的經文。黑耶柔吠陀有如何進行祭祀的細則。如果有人祈求健康長壽,婆羅門的祭司就會念這樣的禱文:

“火神啊,你是身體的保護者,保護我的身體!

“火神啊,你是長壽的給予者,給予我長壽!

“火神啊,你是光輝的給予者,給予我光輝!

“火神啊,補足我身上的欠缺!”

《阿闥婆吠陀》主要是驅除災害和疾病的名言、咒語和巫術的彙集,共有20卷,731首。它雖然具有濃厚的宗教迷信和原始巫術的色彩,但也保留了古代印度的醫學、藥物學的知識、化學、天文學知識。這些詩的語言富有韻律、淳樸自然、琅琅上口,如有一個治療咳嗽的咒語是這樣的:

“像心中的願望,迅速飛向遠方,咳嗽啊!遠遠飛去吧,隨著心願飛翔。

像磨尖了的箭,迅速飛向遠方,咳嗽啊!遠遠飛去吧,在這廣闊的地麵上……”

《梵書》

大約在黑耶柔吠陀誕生的同時,《吠陀》的另一經典《梵書》呼之欲出。人們把《梵書》編寫的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500年這段時間稱為“梵書時代”。《梵書》對這一時期已經變得艱深難懂的頌詩、禱文進行解釋,說明它們的目的和意義;同時把原來不是那麼重要的祭祀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具體闡述了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和意義,其中還穿插了許多神話故事和帝王傳說。原來祭祀隻是邀神取寵的方式,現在變成了最高的目的。其地位已經提到了諸神之上,因為諸神隻有祭祀才能取得無盡的能量。“祭祀萬能”成為婆羅門教三大綱領之一,另外兩大綱領是“吠陀天啟”和“婆羅門至上”。影響以後各個宗教派別的“輪回轉世”的思想也在“梵書時代”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