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神的啟示——《吠陀》(2 / 2)

《森林書》

據說婆羅門教教徒的一生必須按四行期生活才是最完美的。第一是梵行期,舉行過再生禮後,從師學習;第二是家居期,學業成就後回家,娶妻生子,履行世俗的義務;第三是林棲期,兒子長大後,將家業傳給兒子,本人遁入森林隱居修行;最後是巡化期,即四處漫遊,乞食行化。當這些婆羅門或刹帝利的聖人老邁之時,遁入森林隱居。他們已不能從事繁瑣精細的祭祀了,就可以整日誦讀《森林書》,以沉思冥想代替祭祀。《森林書》是這些聖人的精神食糧,但也有的人說《森林書》就是這些隱居在森林裏的聖人們寫的,他們苦思冥想開始對祭祀產生了懷疑與反思,探索他們到底有沒有意義,並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及神的關係。

《奧義書》

“奧義書”原意是“近坐”,後被引申為“師徒對坐傳授秘密的知識”,故稱“奧義”。後代的人也稱它為“吠檀多”,意為“吠陀的終結”,既可以理解說它是全部吠陀文獻(不包括經書)最末尾的部分,又可以說它所闡述的是吠陀文獻中最深奧,最圓滿的理論。《奧義書》不是一時一人之力完成的,它大約產生於公元前800年至公元1世紀2世紀之間。現保留下來的《奧義書》有二百多種,但最有影響力的有13種,包括《鷓鴣氏奧義書》、《由誰奧義書》、《歌讚奧義書》和《廣森林奧義書》等。

《奧義書》雖是從《吠陀》發展而來,屬於廣義吠陀文獻之一和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經典之一。實際上並不都是婆羅門階層所寫,書中有很多反對婆羅門教和婆羅門祭司的思想。所以說《奧義書》是一種哲學論文或講演錄,討論哲學的基本命題和探索人與自然、神的關係。它成為印度哲學的源頭,以後各派的印度哲學派別都從《奧義書》中汲取了養分。

詩意的語言、比喻、象征手法的運用、主題的多變和思想的龐雜,使後人很難對《奧義書》進行係統化、條理化的總結。但它在早期奧義書中還是有一些基本的觀念作為核心的學說而被突顯出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核心的“梵我合一”的理念。“梵我合一”成為印度哲學上主要的觀念,一直延續至今,還成為人們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梵”原指“咒力”、“祈禱”之意,後引申為“由祈禱而得的神秘力量”,進而引申為世界的主宰,是世界的本源,哲學的最高本體。由於梵能產生世界萬物,包羅萬象,不可把握,不可認知。所以為了表達它,哲學家們用否定的形式,又稱“遮遣法”來表述“梵”。如《廣森林奧義》說:“它(指梵)不粗不細,不短不長,不像火紅,不像水濕,沒有陰影,沒有黑暗,不是風,不是空,不黏著,沒有味,沒有嗅,沒有耳朵,沒有語言,沒有感覺,沒有生力,沒有氣息,沒有端,沒有度,沒有內,沒有外,它不消滅什麼東西,也不被什麼東西所消滅。”就如中國道教的“道”的含義。但為了更好地理解說明“梵”,哲學家們又賦予它三個特性:真、知、樂。也就是說“梵”是超越時空限製的,是精神而非物質的,是主體而非客體的,它的本質是無限完美和無比幸福的。

“我”,音譯是“阿特曼”,就是自我,簡單地說就是存在的個體。《奧義書》中尤其強調個體的靈魂,如《歌者奧義》說:“它(阿特曼)是我的靈魂,處於我心,小於米粒或麥粒,或芥子,或黍,或黍子核。這個我心中的我(阿特曼),大於天,大於地,大於空,大於萬有世界。”此時的“我”已經升華到與“梵”同質同等的地位上,《奧義書》的哲學家們認為人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力爭達到“梵我一如”的境地,也就是達到小宇宙內在的靈魂與大宇宙靈魂的高度和諧的契合,超越生死、絕對永恒,無限幸福圓滿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