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服飾(2)(2 / 3)

三、大唐風範——唐代服飾

1.唐代的服飾製度

隋唐時期,中國南北重新統一,社會安定,百業旺達,紡織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隋朝曆史短暫,服飾沒有形成明顯特色,但服製在考證古今衣冠及禮儀的基礎上進行了統一頒定,使朝儀典慶服製有序。

唐代服飾製度在隋舊製的基礎上重新頒行:皇帝及群臣百官所服衣製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皇帝的常服承隋製著赤黃色,黃色此時成為至尊色,為皇帝專用。一般以紫、綠、青等色別來分辨尊卑等級。

2.以袍衫為主的唐代男裝

唐代一般男子的服裝以袍衫為主,其結構形式在秦漢和魏晉時期袍服的基礎上,又摻揉了胡裝風格,其款式特點為圓領、窄袖,領、袖、裾等部位不設緣邊裝飾,袍長至膝或及足,腰束革帶。袍衫在唐代穿著普遍,帝王常服及百官品色服均為袍式。一般士庶亦可穿著,但服色受限,故多穿白色袍衫。

胡裝在中原地區流行,自戰國始至唐代達到極盛。盛行胡裝的原因同唐代社會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有關,從出土的唐代士俑、唐三彩及壁畫中,到處可見身著胡服的人物形象。

唐代男子普遍穿著的服裝除袍衫、胡裝外,還有半臂。半臂是一種半袖上衣,原為隋內官服裝,後四方效仿,唐時流行於民間。其形式為合領、對襟、半袖、衣長至膝,常春秋穿著。

唐代男子的首服,以襆頭巾帽應用得最廣泛,為這一時期典型首服。襆頭是一種經過裁製的四腳巾帛,前兩角綴兩個大帶,後兩腳綴兩個小帶,戴時將前麵兩腳包過前額繞至腦後結係在大帶下垂著,另外兩角由後朝前,自下而上收係於腦頂發髻上。

3.追求奇麗的唐代女裝

唐代疆固物豐,世風開放,婦女裝束呈現出紛繁瑰柔和求奇追麗的風貌。這一時期的衣式以襦裙服為代表。袒襦衫初為宮女及宮廷歌舞伎穿著,後成為上層貴婦及仕女的時尚服飾。半臂及披帛也是襦裙裝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裙裝以裙腰高束至胸部、裙長曳地為主要特征。婦女除以襦裙服為主要衣式外,還以石榴裙、胡服及男裝為時尚。

四、保守謹嚴——宋元時期的服飾

1.等級化的宋代服飾

北宋時期,服飾由於受理學思想的影響,總體上趨於保守、謹嚴,服製經多次更修逐漸確定:皇帝冕服為冕冠前後十二旒、衣裳十二章紋飾、蔽膝、佩綬、大帶等製齊備。公服中除襆頭首服外,袍衫為主要衣式,袍長過膝,腰束革帶。三品以上著紫色,五品以上著朱色,七品以上著綠色,九品以上著青色。革帶為三品束玉帶,四品以上束金帶,其餘官品按相應質料束用。

宋庶民服色以皂、白兩色為主,文人雅士以深衣作為禮服,在冠禮、婚禮、祭祀、宴居時穿著。衫也是文人學士的常服,其中以襇衫、帽衫為典型。

宋代貴妃、貴族婦女禮服以褘衣、榆翟、鞠衣、朱衣、禮衣、大袖衣、長羅裙、褙子、霞帔為常服。褙子是宋代女裝中最具特色的一種。宋代裙裝受晚唐五代的影響,貴族婦女多穿羅裙、石榴裙,甚至穿用鬱金香草染製的鬱金裙。

宋代婦女的冠帽有花冠、高冠、團冠、珠冠、蓋頭等,冠上除裝飾金銀珠玉、鮮花或絹花外,還流行插梳。

2.遼、金、元的民族服飾

遼、金、元在不同時期建立了三個少數民族統治政權,在漢文化影響下,絲織物加金技術又有新的提高,織金錦緞用於服飾也較為流行。遼製胡裝以長袍為主要衣式,男女上下同製。皇帝大祀時穿白綾袍,朝服著格縫紅袍,常服著綠花窄袍。

金是繼遼之後由女真族為主體建立的少數民族統治政權,其傳統服飾秋冬多用動物皮革縫製,春夏則用紵麻絲及白細布帛製成,質料貧富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