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服飾(2)(1 / 3)

秦代以後,足裝均稱為履,式樣品種日益增多,主要有出行時穿著的木履,用絲、帛、皮革、麻草製作的各式鞋履等。岐頭履為漢代的足裝,其形為鞋頭上翹,也稱翹頭履。鞋頭上翹為中國古代足履形狀的重要特色,形式均為定俗。

挽髻為中國古代婦女主要的發式裝飾形式。漢代婦女的發髻上,多插加各種首飾。步搖為貴族婦女發髻上的主要首飾。

③軍旅戎裝

甲胄是古代戰爭中用於防護身體的特殊服裝。春秋戰國至秦漢,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用於防護身首的甲胄也日臻完備,鐵質的鎧甲已廣泛應用,穿綴成衣的魚鱗狀甲片更加細密,結構也更趨合理。在兵戎相見的戰場上,身著鎧甲,頭戴兜鍪參戰,既能有效地防護身體,又可壯其軍威。

2.魏晉崇尚寬衣博帶

魏晉至唐代是中國服飾發展的豐富階段。

魏晉時期的服飾,由於受宗教觀念、玄學思想、多民族文化交融三方麵的衝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形製在繼承秦漢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變異出新的時代風貌。晉代葛洪在《抱樸子·譏惑篇》中有段生動的記述:“喪亂以來,事物屢變,冠履衣服,袖袂財製,日月改易,無複一定,乍長乍短,一廣一狹,忽高忽卑,或粗或細,所飾無常以同為快。”

魏晉時期,凡帝後公卿百官朝祭等禮儀之服,一般均承襲秦漢遺製,但士大夫們的日常服裝則有巨大變化,衣式寬博為其主要表現。當時上至王公名士,下及庶民百姓,均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服飾習尚。這一時期的寬褒衫衣,分單、夾兩類,多為對襟衣式,且兩襟連帶,可束係於胸前。此外,長袍、襦裙及褲裝,也為男子較為普遍的服飾。

魏晉男子的首服及足裝,在承秦漢巾冠及鞋履形製的基礎上,也有變化和發展。魏時創製的便帽,目的就是模仿古代皮弁之遺風。這一時期,木履已成為男女通用的足裝。

魏晉婦女的服飾,仍以秦漢傳統的襦、襖裙、深衣為一般常服,同時也受褒衣博帶的影響,並效仿成俗。另一方麵,晉代婦女服飾受北方民族裝束的影響,部分衣式習尚窄袖、束腰、緊身,而裙裝依然寬博,呈上儉下豐之勢,這種風格的衣式至南北朝時更為盛行,成為一時特色。上層婦女的服飾多追求浮華靡麗之奢。受其時尚所染,婦女的發式也較漢代為多,其中靈蛇髻及高髻最具代表性。靈蛇髻的發式可隨意變化,能衍出多種形狀,具有玲瓏、雅致的特色。

3.胡裝與漢服並行

魏晉以後的南北朝時期,中國廣大地區戰爭頻繁、南北分裂,由於中原大批漢民的遷入南方地區,帶入了先進的紡織等技術,促進了經濟及服飾的發展,漢民族南北文化禮俗也逐漸統一。

在北朝,由於北方遊牧及半遊牧民族的入居中原,一方麵,漢族服飾在文化交流中吸收胡裝的很多形式,出現變異,同時胡裝被全社會所接受,並大範圍地普及;另一方麵,漢族的服製禮儀亦被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所采用。這個時期,各民族服飾在自身傳統的基礎上,融合改進,對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漢末及魏晉時期,褲褶已傳人中原地區,至南北朝時期得以廣泛流行,成為當時最為普遍的服飾。褲褶實為一種上衣下褲的服裝形式,質料有錦緞、綾羅、麻布、獸皮等,一般根據季節及穿著者的尊卑等級而有別。褲褶形製窄短,用於禮服則有悖於漢製禮儀。

南北朝時期,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受漢族文化禮俗的影響,衣式冠履漸從漢製。北魏孝文帝實行文化改革,其中規定漢製冕服為禮儀之服,皇帝及群臣百官皆服漢製衣冠,並依尊卑等級而衣錦有別,同時頒令約禁胡裝。這一時期的袍服與漢無異,袍色使用五色及紅、紫、綠等,領裾、袖以雜色緣邊,此衣式為隋唐時期品色服先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