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服飾(2)(3 / 3)

元代是以北方遊牧的蒙古民族為主建立的少數民族統治政權,服裝具有簡樸、實用的特色,除皇帝及百官穿著漢製的冕服、朝服、祭服外,其他則延用蒙古裝束。另外,長袍也是有元代傳統特色的服裝。

五、正統與變異——明清服飾

1.明代恢複傳統服製

明代的服裝製度基本定形,朝臣百官的冠帽衣履也恢複了傳統朝服、祭服、公服、常服之設。明服製中繡繪龍飾的袍服,沿承前製為帝王專用,一般男子的服裝主要有被襪、罩甲、袍服等式。這一時期的袍服,為文人學士及庶民百姓的主要服裝,服色因禁黃、紫而以青、黑色為主。貴族婦女的服飾,也沿承唐宋傳統分為禮服及常服兩類,大袖衫為帝王後妃的主要服裝,鳳冠是貴族婦女最為華貴、莊重的禮冠。

褙子、衫、襖、襦與掩足長裙配套穿著,仍為明代主要裝束。明代婦女穿褲裝已不多見,裙裝以傳統的多幅裁製、腰間的折褶裝飾為主要形式,貴族婦女裙裝的色彩繡紋豐富華貴,庶民婦女則以淡雅為尚。這一時期婦女的領襟等處已開始用扣係結,而扣飾的出現,擺脫了中國服飾用帶束係的傳統,應用於女裝之中,更增添了女性端麗、纖巧的風韻。明末,民間曾有一種用不同顏色、不同形狀布帛拚接縫製的外衣,看去似塊塊水田,故稱為水田衣。因式樣奇麗,一度成為年輕婦女的時尚之服。

明代婦女的梳妝,也有新的特色。年輕婦女中戴額帕非常盛行,貴婦則有貂、獺等皮毛裹飾。

2.滿族服飾的宮廷化

清代是滿族貴族建立的統治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初,滿族統治者強令在全國範圍內改冠易服,蘼發垂辮,故漢族傳統服飾受到相當衝擊,並終被滿族服飾所取代。因漢人的衣冠傳統是根深蒂固的,為緩解矛盾,清政府寬允漢族婦女沿襲明代服飾。漢民族某些服飾禮俗、程式及標識紋樣等,也漸被清代服製所采納。故此,清代形成了以滿族服飾為主體的衣製。

清代的服裝製度,在滿族入關前的初製基礎上,參考遼、金、元遺製,經多次更修而定,其服製對冠戴衣履的式樣、顏色、紋飾及質料等都有詳細規定。由於滿族統治者把堅持本民族特色的服飾製度視為固國之本,所以清代數百年來始終以滿族傳統服飾為基本模式。

清代的服製包括袞服、朝服、龍服、補服、公服、蟒袍、常服袍、行袍行裳、端罩、行褂、馬褂、常服褂、雨衣雨裳等。

袞服為皇帝在祭圓丘、祈穀、祈雨等隆重場合穿著的大禮服。龍袍為皇帝在一般慶典活動中穿著的禮服。清代服製中的衣式以袍服為主,有平常便居的常服袍以及出行騎乘的行袍等。褂服是清代服製中重要的衣式,皇帝、後妃、群臣百官皆作外服穿用。

清代服製中,對領圍及領肩部位甚為重視,有披肩和領衣兩種肩飾。

清代皇帝、皇族及近臣顯官的冬衣以裘毛製作的端罩為貴。服製中規定的冠飾有朝冠、吉服冠、行冠、常服冠等,朝珠的佩戴是清代服製的又一特色。

清代一般男子的服飾有袍衫、馬褂、馬甲、褲裝及各類便帽、鞋靴等。

滿族婦女的典型服裝為衣裳連屬的旗人長袍,即旗袍。旗袍外習慣加罩坎肩,坎肩形式有對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及斜直下襟等,坎肩的交襟處及邊緣多鑲繡寬闊繁褥的邊飾。

清代漢族婦女裝束沿襲明代,一般為上著襯衫下著長裙。

清末,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盛,西式服裝開始進入中國,也使中國服飾發展進入了轉折期。在新舊交替之際,中山裝、學生裝、西裝革履、長袍馬褂、改良旗袍、軍警服等被不同階層的人廣泛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