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服飾(1)(1 / 3)

一、先秦服飾

1.原始時代的服飾

①獸皮與貝殼——從蒙昧到開化

原始社會初期,中國先民在深山叢林中穴居。由於脫離了動物界,體毛逐漸弱化,人類為了防禦寒冷,遮阻風雨、日照,蔽擋蟲獸襲擊,開始用樹皮、叢生的草葛、獵獲的獸皮等遮裹身軀。這種用自然物質遮裹身軀的形式,成為服裝的雛形。

原始裝飾是隨著勞動實踐的擴大、人類審美意識的萌生而出現的。當時的裝飾品主要取材於礫石、獸骨、海蚶等物,經研磨、鑽孔,有些還用礦物粉染飾,然後穿接製成。先民通過在身體上佩戴和懸掛這些飾品,實現對美感的要求。另外,原始圖騰崇拜的繪身、紋麵和梳整發式,也是當時重要的裝飾形式。

②絲綢的出現——服飾的新時代

原始社會後期,中國先民逐步從狩獵進入漁獵、畜牧和農業階段。他們在長期利用野生植物纖維和獸毛編結織物的基礎上,發明了紡織的原始工具——陶和石製紡輪,並利用麻葛及畜毛纖維織布,取植物顏料染色,製作簡單的服裝。原始紡織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先民的衣著狀況,為服裝形式逐漸完善奠定了基礎。

養蠶、繅絲、織綢,是中國先民對服裝發展做出的世界性貢獻。中國先民利用蠶絲紡織衣料,距今已有5000年的曆史,養蠶取絲的曆史則更早。絲織服裝柔軟輕盈,富有光澤,它的出現改善了服裝的使用性能。

③上衣下裳——中國服裝形製之始

中國古代何時出現具有基本形製的服裝,目前尚無實物可考,但從古代文獻及出土的陶器人形圖樣推斷,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是服裝形製的發端。隨著服裝形製的初具,其質料也逐漸完成了以紡織品代替獸皮的過渡。當時的服裝,由上下分式的衣和裳組成,初步形製為:上身著縫製袖筒、前開式的衣裝,下體圍遮障、防護性器官的裙裳。上衣下裳形製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服裝款式。

原始社會裏,中國先民對玄秘的自然無法解釋,出現了自然崇拜。受這一因素的影響,當時的服飾色彩及紋飾多取象自然。衣用玄色,裳用黃色,並施以取象自然界日月山川及鳥獸蟲草之紋的服飾,在當時已經流行。

2.三代禮服

①夏商衣飾

公元前2l世紀,夏王朝建立,中國曆史進入了奴隸製社會。公元前16世紀,夏代被商代所取代,奴隸製社會進一步發展,夏商時期,中國古代服飾在原始社會基礎上有了初步發展。當時的農業生產因金屬工具的應用而更加興盛,同時,畜牧業、手工業及染織業也達到了新的水平。在甲骨文中,已出現有“桑”、“絲”、“蠶”、“帛”、“衣”、“裘”、“巾”等文字,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表麵上帶有絲綢殘跡,而且除平紋外,還有菱形紋、方格紋及暗花回紋,這表明商朝已經掌握了提花斜紋織製的紡織技術。在出土的石玉雕製成的人形實物中,可以看到具體的形象,其裝束為:頭戴巾帽,上穿交領右衽衣,下著裳,腰圍帶,下係韋。這一人形雕像,服裝輪廓清晰,為了解商代服飾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據,並和有關文獻記載相印證。

商代的衣形,主要由衣領、衣衽、衣袖、衣帶組成。奴隸主貴族穿著的上衣、領袖、下裙等部位,均施以鑲邊工藝,以獲得增固及美觀的效果。交領右衽是中國最早的上衣領式,其形製為兩衽交掩於前胸,前衽向右斜垂於袖下。右衽形式經曆代傳襲,成為漢民族衣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商代衣袖多為窄袖製,而衣袖的出現,說明服裝形製擺脫了原始的圍裹狀,開始適應生活。依體定形原則在商代已經確立。下裳是中國古代遮蔽下體的最早服裝形式。“裳”也可寫作“常”,“常”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下蒂也”,“帚”為裙的古體字,裳、裙相同。圍係於身體下部的原始裙裝,發展到黃帝時代,演變為下裳,至周代趨於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