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趙武靈王施行服裝改製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大變異時期,各諸侯國出現了服製有別、異彩紛呈的局麵。
戰國時期戰爭頻繁,西北胡人部落南下侵擾,使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毅然施行服式改革,即廢寬博衣式,改穿緊身窄袖短衣及長褲革靴的胡裝,趙國的服裝改製,對於固疆域、強軍旅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時,胡裝也第一次較大規模地進入中原地區。
二、秦漢六朝服飾
1.秦漢服飾儀製
①從今棄古,統一服製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並在全國頒行“書同文,車同軌,兼收六國車旗服禦”等一係列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製在內的各項統一製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秦代的服飾製度,遵循從今棄古的原則,廢除周代繁縟的冕服製度,僅保留在典儀上最輕的小祀禮服玄冕,作為禮儀之服。袍服至秦代已較為普及,秦代規定三品以上職官可穿深袍、深衣,庶民為白袍。對於其他服飾,秦代一般在沿用春秋戰國某些形製的基礎上,加以簡化,力求實用。
②峨冠博帶
漢代是中國古代傳統服裝的定型時期。西漢時期,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尊卑等級秩序,對一般官吏及商賈的冠戴及服裝質料,朝廷均頒有明文律令,這成為頒行服禁的開端。東漢時期,禮儀服飾恢複了周代的冕服製度,並不斷增加新內容。這一時期,中國古代服飾日趨完備,成為曆代服飾發展的基礎。漢代天子的袍服隨五時行色,即春服青色,夏服朱色,季夏服黃色,秋服白色,冬服黑色。漢代仕宦的便居常服多為禪衣。禪衣與袍服形製類同,用單層布帛製作,漢代文人庶民也多穿用。漢代除深衣、袍、禪衣等上下連體的服裝外,另有衫、襦兩式短衣,男子穿著也較為普遍。
在中國古代,褲裝的產生比衣裙晚,至商代末期才在一定範圍內穿用。可知早期褲裝為無襠的套褲形狀。
秦漢時期男子的首服在前代的基礎上變化較大。戰國以前,男子大多隻用帽冠罩戴於發髻之上,一作首服,二又約發。戰國以後至秦漢時期,則開始用巾裹頭。巾用一種方形的布帛裁製而成。
漢代的冠帽,作為區別尊卑等差的標識,形製在承襲周代古製、兼收戰國式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逐漸形成品式繁多、較為完備的冠戴製度。先秦時期的冠帽,主要從屬於禮儀規範,而漢代的冠帽則更多地從屬於尊卑有序的封建製度。
漢代的等級秩序,不僅體現在冠巾上,也體現在腰間係束的佩綬上。其綬帶的顏色、織製方法等都因佩帶人官階、身份的不同而各異。
秦漢時期,深衣製的連體長衣已成為婦女的主要裝束。由於上體襦衫短衣和下體長裙等衣式逐漸完善,中國古代女裝中典型的裙衣配用形製,也基本確立。
漢代裙服,在古製下裳的基礎上,已形成上窄下闊,下長曳地的基本定式,褶襇已被應用,紋飾也愈加豐富。下裳成為婦女不分貴賤皆可穿用的裝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