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0章 山東民間剪紙與山東民俗(2 / 2)

萊州的“牆圍子花”(又稱“炕圍子花”)是將窗花變化移植於炕麵牆上的一種形式。“燈籠花”,又稱“福字燈花”,剪出貼在方燈上,過年時掛在照壁上。剪紙對聯纖巧多變。中間剪字,四圍配合花卉圖案,字與畫渾成一體,多用於節日祭祖的壁龕兩側。

其他節日的剪紙多用於辟邪,用黃表紙而不用大紅紙。長島縣大飲島、小飲島、北隍城、南隍城等地漁村,端午節用黃表紙剪牛,街門、房門各貼一對,剪成的黃牛用毛筆畫角、畫毛,且在牛身上書寫歌謠:“我是天上老黃牛,不吃人間五穀雜糧,單吃人間百病鬼牛頭。”按舊俗第一天貼牛,第二天再以虎易牛,同時在院內、屋內遍貼“寶劍”、“剪刀鉸蠍子”、“寶葫蘆收五毒”等。

日用剪紙範圍很廣。最常見的是用各種服飾的花樣,如襖花、膝褲子花、門簾花、兜子花、枕頭頂花等等,一類鞋花,又可分為靴子花、繡鞋花、壽鞋花、虎頭鞋花、貓頭鞋花、豬嘴鞋花、十二生肖鞋花種種。另一類日用剪紙是“頂棚花”。山東農村居室天花板用秸紮架,用紙裱糊,俗稱“頂棚”,裝飾“頂棚”的剪紙,即為“頂棚花”,頂棚中心一幅大的剪紙,昌邑縣地方稱為“大團花”、“月明花”,整體圓形,剪為“二龍戲珠”、“獅子滾繡球”、“鳳凰串牡丹”、“四季娃娃”、“大雞花”、“蓮子花”等圖樣。四角貼“角花”,“角花”圖案多為菱花、蝴蝶、蝙蝠等等。日用剪紙最有地方特色的是膠東半島最東端榮成市鄉間的紙鬥花。當地婦女用紙漿仿陶器製作日用紙器總名為“紙鬥”、“笸籮”,用剪紙作裝飾,這種剪紙便稱為“鬥子花”、“笸蘿雲子”。榮成紙器一律在白色底子上貼黑(鄉間人叫做“青”)色剪紙,和一般民間美術作品的喜大紅大綠截然不同,製成的器物黑白分明,剪紙的細致精妙處可以得到充分的顯示。紙鬥的造型、用途和鬥上的剪紙,經作者用心安排,往往有含蓄的趣味。例如盛米盛麵的紙鬥,造型仿於小麵甕,外壁中間飾一叢盛開的牡丹花,兩旁是一對“坐貓”,用“打毛”的技法剪出,毛茸茸的亮著眼睛,像是依戀牡丹花,又像是忠於職守為主人看管麵米。有的做三尺長,近二尺高的大笸籮代衣箱使用,有底有蓋,蓋上剪紙為“鳳凰串牡丹”,底下部飾“鯉魚串荷花”,中間則兩虎相向,好像爭鬥,相向處突地擺起一個枝繁葉茂的盆花,氣氛馬上變得和平起來。上中下三層,皆很豐滿,水陸空的安排各個分明又十分得當。突出的是中間一對老虎,用它們鎮宅保平安,自然要顯得威猛有氣勢,但是將虎尾剪得盤卷舒放,終又顯出親切的模樣,通體看去有粗有細,有威之勢也有柔柔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