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0章 山東民間剪紙與山東民俗(1 / 2)

山東民間剪紙分布比較廣泛,美術工作者多注重其地區不同,風格各異。從民俗研究的角度分析則可以看到民間剪紙在各種民俗場合的功用。

剪紙用於人生禮儀,以婚禮作品最為多種多樣。裝飾新房窗戶的通稱“喜花”,一般剪“喜”字,用龍鳳、喜鵲登梅等圖案作圍飾。魯西北一帶的“喜花”包含古意,其窗花圖案多用“合碗”(又稱“扣碗”),許多專家都以為合碗、茶壺、葫蘆都是由葫蘆的原型變化出來的,而所以要用葫蘆作喜花是因為古人把葫蘆看做人的始祖。反轉來民間藝人的喜花作品又可以說明以葫蘆為始祖的本旨。濱州趙秋春老人剪的“多子葫蘆”,以葫蘆為外框,裏麵剪累累葡萄與偷吃葡萄的老鼠。葡萄籽(子)多,鼠是地支“子”的生肖,二者都是“多子”的意思,這表明古人以葫蘆為始祖,今人在喜花中剪葫蘆,所取的都是子孫繁殖的象征。臨清一帶的喜花,是剪一對圓月,月中有傳說的桂樹與玉兔,傳說是取了“花好月圓”的吉語,又暗喻新娘如月中嫦娥那樣美麗。除貼在窗上的喜花之外,在婚禮中出現的剪紙門類很多,各地差異很大,福山地方,新郎往嶽家迎親時,必帶八個餑餑(大饅頭)、一個豬頭、一方豬肉(名“鴛鴦肉”)、一隻白條雞,俗諺曰:“八個餑餑一隻雞,磕頭作揖去娶妻。”所帶的這些禮品,除白條雞是在雞冠處係紅布之外,其餘餑餑、豬頭、豬肉,都用大紅剪紙裝飾,如是便有了“餑餑花”、“豬頭花”、“鴛鴦肉花”專用剪紙。萊州民間對用於婚禮新娘頭飾剪紙,總稱為“頭花”,其簪於兩鬢者名為“福壽花”,出嫁前改發辮為纂,纂上飾剪紙,名為“纂花”。各種陪嫁物品分別以剪紙裝飾,則有“鏡花”、“銅(麵)盆花”、“火食花”等。新人入門拜天地擺供用錫燭台,燭台裝飾剪紙,名為“錫燭台花”。高密、昌邑等地,男女定親,男方送女方五斤麵蒸成的大餅兩個,每個直徑一尺半,女方則作十個一斤重的大饅頭作回禮,來往的餅與饅頭都以喜花作裝飾,大餅花與餅同大,細致繁複,十分壯觀。山東舊俗重生男,生男於大門前掛弓箭,弓箭上飾剪紙,名為“弓箭花”。山東人一般從孫子出生或從60歲起過生日作壽,壽日剪窗花貼在老人居室的窗戶上,名為“壽窗花”。

剪紙用於年節重點集中於過年(春節),形式有窗花、過門箋、燈籠花、對聯種種。

窗花品種極多,以大紅單色為主,間亦有半剪半染五彩並用的。形式多隨舊時民居窗的格式而變化。欞子窗花,適應狹長窗欞,單幅多為長條形,但農村剪紙能手,在窗欞上興起了許多變化:四個角各用三角形圖案裝飾,名為“窗角”。正中以四、五幅長條作品拚成一個大幅,起統領作用,名為“窗心”。其餘空間或花鳥,或人物,或魚蟲,或走獸,隨意點綴,名為“小花”。棲霞縣鄉間更有“窗飄帶”,剪為長條花,粘在窗框上端。飄搖晃動,使窗花別生一種動感。

“過門箋”,又稱“門箋”、“羅門錢”、“紙花”。全省大部分地區都流行,以魯西南一帶最有特色。沂水、蒙陰、沂南諸縣流行的是五色紙門箋,一套五張,按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紅、五藍(或紫)排列,五張紋樣相同,一次鑿刻製成。臨沂、蒼山、郯城等縣市流行的門箋俗稱“挖補門箋”或“換堂子”。製作時,用五色紙刻出堂子花,然後拆開重新組合,背麵用窄紙條連接,張掛起來五彩繽紛,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