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花的製作分四道工序。首先是紮骨架。根據所表現內容精心設計,用草束麻繩等物紮成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骨架”。這骨架,既是穩定的,又是隨意的,其巧妙之處非經長時間的反複習練揣摸難知其一二。其次是做初壞。用特殊處理過的酥油再加進適量的草木灰,反複捶打,製成韌性好彈性強的“加莫勒”加莫勒:藏語。意為有特殊用處的酥油。然後裹貼在骨架上。這個製坯環節非常重要,大小比例,結構造型,都要符合總體設計的要求,稍不合適,就須返工重作。再次是敷塑。用純淨的白酥油揉進各色礦物顏料,反複碾壓搓拉,加工成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材料,仔細地敷塑在製好的初坯上,完成各種形象的塑造。若是塑製鮮嫩嬌柔的花朵葉片,或是玲瓏剔透的玉飾寶玩,則直接使用彩色坯料一次塑成。為了防止製作中酥油因人的體溫而融化變形,藝人們在攝氏零度的工作環境中,還不時將手放進雪水中降溫。如果沒有對藝術孜孜追求的精神對信仰的無比虔誠,是很難做到的。最後一道工序是裝盤。在對那些需要特別處理的部位描金飾銀做些必要的點綴和暈染後,按總構圖要求,用一根根細鐵條將它們一一安裝到位,固定在幾塊大木板上,高高低低,件件懸空,保持一定的傾斜度,使觀賞者處於一個最佳的仰視角度。這樣,一架酥油花的製作就完成了。
酥油花的特點及表現內容
酥油花不同於泥塑、麵塑、臘塑,也不是一般的組塑。它用紅坯料塑花,黃坯料點蕊,綠坯料狀葉,白坯料布雲,黑發、皓齒、粉臉、丹唇,處處件件鮮豔逼真,自然柔和,表裏一致,不是隻在表麵塗顏著色所能相比的。在某些方麵,和京津的麵塑有點相似。一架酥油花,動輒人物走獸百計,亭台樓閣十數,大至一兩米的菩薩金剛,小至十數毫米的花鳥蟲魚,個個神形兼備,細致入微;花瓣的深淺紋理,樹葉的薄厚脈絡,人物的喜怒哀樂,山川的曲折回疊,表現得細膩傳神,惟妙惟肖;更為奇妙的是,把地跨幾萬裏。時逾數十年的十數個故事情節,縱橫交叉,安排在一個畫麵裏,構成一個典型的場景,打破了時空界限,分而不斷,繁而不亂,渾然一體,猶如一部浩繁複雜色彩繽紛的立體的曆史長卷展現在觀眾麵前,給人以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這是一般的組塑望塵莫及的。
如表現唐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讚普鬆讚幹布進藏完婚的酥油花《文成公主進藏》,在長不足5米高不滿2米的空間裏,塑造了聰明美麗的文成公主,豁達大度的唐太宗,英武卓見的鬆讚幹布,機敏睿智的祿東讚,以及其他的200多個人物和為數眾多的亭台樓閣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橋梁。整個雕塑分三大部分,大致上右邊是唐朝京城長安,左邊是吐蕃王都邏些,中間是主佛文殊菩薩。從右向左設置了九個場景,表現了“三難婚使”、“許婚贈禮”、“辭別長安”、“過日月山”、“柏海迎親”、“邏些完婚”和“敬珍珠佛”等即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的7個故事。構思之巧妙,氣勢之宏大,令人讚歎不已。
酥油花表現的題材內容極為豐富。過去主要是藏傳佛教故事、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如《釋迦牟尼本生故事》、《蓮花生本生故事》、《智美更登王子的故事》、《唐僧西天取經故事》和《空行母卓娃桑姆的故事》等。隨著時代的發展,酥油花的題材也更為廣泛,創作了不少反映現實和貼近生活的作品,如《開國大典》、《開山修路》、《學文化》、《喜鵲踏梅》和眾多的盆景。
塔爾寺無愧是藏傳佛教的聖地,酥油花也無愧是塔爾寺“藝術三絕塔爾寺藝術三絕:酥油花、堆繡和壁畫。”之冠。它不論在材料的選擇使用上,工藝製作技法上,還是在結構處理、表現方法,以及規模氣派藝術風格諸方麵,都有其獨到之處。數百年來,一代代阿卡藝人繼承了藏傳佛教藝術“精”、“繁”、“巧”的特點,汲取其他民族藝術的營養,融會貫通,探索創新,追求不懈,使酥油花工藝水平不斷提高,不斷完善,逐步達到現在這樣絕倫逸群的水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酥油花是雕塑藝術之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