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2日上午10時,“青海塔爾寺酥油花藝術展覽”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開幕式。西大廳裏,四爐煨桑,青煙嫋嫋,柏香四溢;81盞酥油銀燈,圈了個半弧,閃閃爍爍;酥油花“文成公主進藏”一字兒排開,璀璨耀目,爭奇鬥豔。熱情的觀眾川流不息,讚不絕口;好奇的中外記者團團圍住阿嘉活佛和工作人員,問長問短,喋喋不休。請問,這是用食用的酥油製作的嗎?請問,這是“花”嗎?當他們得到意想不到而又十分滿意的回答後,情不自禁地說:太絕了,真神了!一位首都觀眾在留言簿上寫道:“此‘花’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觀。”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欣然揮毫,讚之曰:“藏族佛教藝術之瑰寶!”
酥油花的由來
酥油花的由來,有許多美好的傳說。相傳,釋迦牟尼生前曾做一夢,夢見天花亂墜萬象集於一案,夢醒知為曇花一現,後來各大寺院均於此日獻花燈,相傳至今。還有傳說說,這個夢不是釋迦牟尼做的,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格魯派:格魯,意為規善。由於該派戴黃帽又被稱為黃帽派,或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為紀念釋迦牟尼,光大佛學,聚集了近萬名僧人,於藏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拉薩大昭寺組織了一次發願祈禱大法會,在此期間宗喀巴做了個夢,夢中荊棘變成了明燈,雜草化為鮮花,無數奇珍異寶五光十色,燦爛奪目。醒後為了再現夢境,宗喀巴組織僧人,用酥油塑成各種花卉樹木奇禽異獸,連同無數酥油燈一起供奉在佛前,此後一直延續下來,形成民間的節日,稱為“覺阿卻巴”,意為“(正月)十五日供奉”,俗稱“燈節”。這兩種傳說的共同點是,酥油花的製作是由夢而引起的。
還有兩種傳說。一種說唐朝文成公主進藏同藏王鬆讚幹布完婚時帶去一尊釋迦牟尼像,供奉在大昭寺。藏族人民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奉獻了供物。按照佛教的傳統,佛和菩薩的供物有六種,即花、塗香、水、熏香和明燈,因時值冬日,鮮花無處尋覓,隻好用酥油塑成一束花供奉在佛像前參見《塔爾寺概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頁……從此相沿成習,品種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另一種傳說說這尊佛像帶去後一直沒有冠冕,宗喀巴學佛成功後,給佛像頭上獻了蓮花形的“護法牌子”,身上獻了“披肩”,前麵供了一束“酥油花”。酥油花由此而產生了苗滋庶、李耕、曲又新、羅發西《拉卜楞寺概況》,甘肅民族出版社,從這兩種傳說的內容看,酥油花的起源是由文成公主進藏帶去佛像而促成的。
在這四種傳說中,第二種和第四種與宗喀巴有關,第二、第三和第四種與文成公主進藏有關,而四種都與敬佛信佛有關。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這些傳說,乃至後來的種種酥油花製作及其活動,是曆代藏族人民對所信仰的佛教的虔誠,對宗喀巴的敬仰,對漢藏和睦相處的向往,是藏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反映呢?我們是否可以假定文成公主進藏的公元641年,或是宗喀巴建立祈願大法會的1409年就有可能是酥油花產生的契機呢?如果這個假設能夠成立,那麼酥油花曆史之悠久就可知了。
《西寧府誌》中說:“月當空,耳邊簫鼓丁冬。彩架間,安排燈架,年年花樣不同。放光明,莊嚴燦爛,有人物,樓閣玲瓏。怪怪奇奇,形形色色,番僧巧奪天工。”《西寧府續誌》中說:“西寧府所屬各寺院,每歲元宵節,皆燃酥油花燈,其中燈最多而花樣最奇者莫若塔爾寺。”可知在當時,塔爾寺的酥油花製作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境界。
說酥油花以塔爾寺“最奇”,意味著酥油花不是塔爾寺獨家僅有,塔爾寺建寺的明代嘉靖年間也不會是酥油花產生的上限。但這兩段文字卻說明酥油花的產生不會晚於清初而隻能在前。那麼,酥油花始於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曆史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由於塔爾寺處於漢、藏雜居之地,藏曆和夏曆時間上又相接近,“覺阿卻巴”很早就“隨風入俗”和漢族的元宵節結合在一起,所以酥油花在表現內容和審美情趣上都表現出明顯的特點。
塔爾寺酥油花的製作
塔爾寺酥油花的製作,有一套完整的機構和科學的工序。寺上有兩個專門製作酥油花的地方,一個叫“上花院”,一個叫“下花院”。兩個花院的阿卡藝人多數是藏族,也有土族和蒙古族。他們從十五六歲就開始學習製作技術,一直到老。那些具有高超技藝的酥油花專家,即使年老不能親手製作了,也要帶徒傳藝,或做藝術指導。兩個花院的製作帶有競賽性。每年夏曆十月開始籌劃,來年正月十五前方能告竣。兩院藝人恪守規則,既不偷覷,也不泄密,直到展出時才得見“廬山真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