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春秋戰國的時候,有一支軍隊開進了幕阜大山,來到“吳頭楚尾之交”的通山縣安營紮寨。白日裏,戍關將士在軍鼓聲中操演練兵,墾荒種田;到夜晚,大家圍篝火而坐,擊鼓奏樂,載歌載舞,盡情娛樂。從此,荒涼而沉靜的九宮山被軍人的鼓聲所喚醒,在軍人的手中變得無比美麗和富饒。後來,天下太平,軍隊開走了,但他們開墾的土地連同軍鼓都永久地留了下來。土著人民們不忘這支軍隊的恩德,便自發組織起來,仿效他們的樣子,擊鼓喊號、集體耕種,天長日久,便成習俗。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實在難以考證,但那種“擊鼓喊號、集體耕種”的古老習俗,在當地卻是千真萬確的存在。時至如今,鄉風依舊。
每逢春耕農忙時節,山民百姓總是以“換工”、“幫工”等交換勞動方式、自發地組織起勞動集體,開展挖地、插秧等勞動強度大、所需時間長的農活勞動,同時邀請或推選出一名“鼓匠(又稱‘歌師傅’)”,大家在他的指揮下,合著鼓點和歌曲的節拍,有節奏地完成挖地或插秧等勞動動作。這種活動常常從早延續到晚,中間經過午飯、休息,按一定順序整天或接連數天進行下去,直至整個勞動任務的完成。或許是山民們生來就與大山有緣,對大山懷有特殊的情感,於是,便將那充滿傳奇色彩的鼓稱之為“山鼓”,將那伴隨勞動生產的擊鼓喊號稱作“打山鼓”。
山鼓狀似“腰鼓”,高約一尺二寸,木質鼓身,牛皮鼓麵。鼓身中部最大直徑在七寸左右,鼓麵上大下小,上端鼓麵直徑約六寸,中間繪有太極圖案,並沿圈寫有相關文字;下端鼓麵直徑約五寸,通常寫有該鼓的製作時間和製鼓人的姓名。鼓身中部對稱安有兩枚鐵環,便於鼓匠係上牛皮背帶,將鼓懸掛於前。擊鼓的鼓扡用竹子製作,頂端套有麂角或其他骨質的小圓片,揮動起來既有彈性又能增強力度。鼓匠右手執扡擊鼓,左手斜托鼓的底部,用手指作配合動作,敲打調節出“打”、“的”、“咚”、“殼”四種不同的音響。山鼓音色清脆響亮,數裏之外能聞其聲。
打山鼓時,鼓匠站在田頭地邊領頭喊號,引吭高歌;勞動隊伍中的歌手們,按一定順序配合鼓匠輪流穿插接唱山鼓歌,唱歌時暫停勞動;眾人則邊勞動邊呐喊幫腔。正所謂:一人唱,眾人和。山鼓歌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勞動號子,有著各種不同的演唱規定,一天中什麼時候唱什麼音韻的歌,不可亂來,演唱內容雖變化較多,但也有一定的規律性,通常由鼓匠靈活把握。山鼓歌的腔調與地方語言的音調結合緊密,節奏由慢漸快,節奏型隨之變換,自然組成以天為單位的變化多端的山鼓套曲。總之,山鼓歌既能演唱成本成套的民間固定歌詞,如曆史傳說歌、長篇敘事山歌等等,又有機會讓歌手在適當時候即興編唱各種內容的歌子(包括所謂的“葷歌”),是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民間文藝形式。因其能在勞動生產過程當中直接起到傳播知識、增強記憶、活躍思想、鍛煉口才、健康身心等積極作用,充分顯示了民間文藝的特殊社會功能,因而也就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傳承條件與實際意義。正是在這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藝術的感染與誘惑下,人們的參與意識和自我表現欲望,才表現得那樣的強烈和不由自主,於是,原本十分繁重的體力勞動,在鼓聲、歌聲、歡樂聲中,便不知不覺地變得輕鬆起來。俗語說,“一鼓催三工”,便是人們對打山鼓起到調節勞動情緒、消除疲勞、提高工效等實際作用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通山縣的打山鼓。有“挖山鼓”、“栽田鼓”和“山鑼鼓”之分。“挖山鼓”流傳於多旱地少水田的深山區和丘陵地帶。開荒挖地時最常見,演唱時采用高腔,即采用假聲(俗稱邊音)發音方法,旋律高亢奔放,質樸熱烈,節奏穩健,抑揚頓挫分明,鄉土味極濃。“栽田鼓”伴隨田間勞動進行。插秧時常見,主要流傳於山區盆地水田較多的地方,演唱多半采用平腔,即采用真聲(俗稱本音)發音方法,旋律婉轉流暢,氣質健壯,情緒豪邁,曆來為詩人所鍾愛。因其勞動人員多、場麵大,往往一次出現兩或三隻山鼓,鼓匠之間各有分工,配合默契,偶爾伴有簡單的舞蹈動作。“山鑼鼓”流傳於丘陵地帶,一般不受坡地或田間勞動場地的限製,主要在耘禾和鋤草時出現,演唱時真假聲並用,曲調輕鬆活潑,自成一派。鼓匠身背山鼓,腰懸銅鑼,演奏動作滑稽風趣,頗具詼諧幽默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