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6章 平涼民歌中唱出來的飲食民俗(1 / 2)

民俗,是一種具有傳承性的社會文化現象。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任何一種民俗事象,都是社會普遍傳承的風尚和喜好,是集體創造的結果。民俗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在口頭傳承中,民間歌謠的傳承占了相當的比重,所以歌謠是民俗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領域。歌謠主要講述和歌唱了人民群眾身邊發生的事,反映了人民群眾普遍能夠接受的道德習俗和審美情趣,也反映了社會生活,當然,必不可少地要反映出當地大量的民俗事象,同時,又以它口頭傳承的特點和手段,將一些民俗事象在歌唱中,收容歸納,一代代保存了下來,間接地發揮了民俗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曆史傳承功能。僅平涼市民歌《十樣錦》一首內就包含了居住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等方麵的記述,而平涼民歌中表述的飲食民俗顯得更為豐富。“九月裏,九月半,掌櫃的吃的韭葉麵。”

——靜寧民歌《拉長工》一曲民歌,唱出一個“吃麵”來。平涼地區主產小麥,川塬素有“隴東糧倉”之稱,故而民間飲食結構以麵食為主。麵食分為饃、麵、湯三大類,其他均圍繞這三大類變異。麵類中論形狀有:長麵(幾尺長)、麵條(四五寸長,三五分寬)、麵片(一寸至一寸五長,八分至一寸寬)、米兒麵(把麵片下到小米或黃米稀粥內)、“鱉胡子”(又叫“老鴰疙瘩”,麵塊沾水扯開即可入鍋)。麵的吃法有幹麵、湯麵兩種。幹麵有撈麵、棚麵(鍋內放菜,菜上放麵條蒸)、炒麵(和肉菜炒);湯麵有澆湯麵、挑湯麵。澆湯麵西北各地大體相似。平涼市草峰塬上流行的挑湯麵吃法,是把長麵煮熟和湯分別端上,由客人根據自己的飯量掌握湯碗裏挑入麵條的多少和稀稠,嫌湯沒味了再換一碗,挑入麵條繼續吃,十碗八碗吃飽為止,主人還不斷地謙讓:“挑上吃,挑上吃!”靈台塬上流行的“涎水麵”,屬長麵,澆湯型。這種長麵一頓飯變換三次,又稱三道麵,第一道細如“線香”,湯多麵少,隻有幾大口。湯味偏酸辣,漂上芫荽,或菠菜、蒜苗、蔥花,再加辣子油,紅綠白三色相映,酸辣香三味俱全,給人一種沒吃幾口就換碗、總覺吃不夠的感覺,三吃兩吃吃夠了,不覺已十幾碗下肚,隻忙壞了撈麵的、澆湯的、端盤子的。吃完打下去的剩湯又倒入湯鍋,繼續吃用。因含有別人的涎水巴拉子,故人稱“涎水麵”。“花兒”裏說的“韭葉麵”是二道麵,因寬度如韭菜葉子故名,仍為湯麵。第三道換幹麵,寬度增加到五六分左右。這種麵筋絲好,耐嚼,用勁一吸,甩在臉上劈啪作響,倒為餐桌增加了幾分情趣。“擀下的長麵晾著呢,我的小哥哥唱著呢。”

——靜寧“花兒”這首歌謠反映了平涼地區一個特殊的習俗。在涇川玉都塬、平涼市大寨塬的一些農村,為了使長麵柔韌有筋絲,在和麵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蕎柴灰水,以增強堿性。但麵的堿性大了,有些人吃了肚子脹,故把黃土地灑上水掃淨,再把全張擀好的麵鋪在土地上,經過半小時左右,讓黃土拔去一些堿性,再切成細長麵煮兩三滾,撈出澆湯吃。平涼市大寨塬上的回族婦女做這種長麵時不是像一般人那樣,把麵頁折成若幹層用特製的長麵刀切,而是用擀杖作尺子,一根一根用刀裁下來。叫做“平麵”(平涼方言,即切開)。如果有七八個人吃麵,每人吃七八碗麵,但這也正是顯本事的時候,所以她們從不怕麻煩,相反地樂此不疲。

除過小麥粉可作麵條以外,其他雜糧如蕎麵、蓧麥麵、高粱麵等亦可做麵條。

“十一月,三九天,粗米淡飯纏攪”靜寧:《五哥放羊》攪是平涼地區乃至陝甘兩省農村雜糧主食的家常飯,是古老的飲食習俗在今天的傳承和變異。當先民們發現了火,進入熟食階段後,由原糧的烤(如烤紅薯、土豆等)、炒(二月二炒黃豆、蠶豆等)、煮(如小米、黃米、大米粥)發展到原糧粉碎顆粒(如玉米糝子),再發展到粉碎成麵粉後,煮吃法的內容便增加了。煮稀了叫麵糊糊,煮稠了便成為攪,所以今天吃攪實在是一種上古遺風。攪原料多用蕎麵,糜穀麵、蓧麥麵也可,但極少用。做法是在開水中先撒入少量麥麵做成糊狀,打好“麵芡”,再用文火繼續加溫。一邊用擀杖攪動,一邊撒入幹麵粉。直至軟硬適度後,仍需不停地攪拌,使之上下熟透不起“胡”。俗話說,“要纏攪,掙死老漢。”要攪出筋絲非壯婦莫可,真乃好吃難做。做熟後。盛入碗或盤內,熱吃則蘸上酸辣醋水或小蒜醋水;如涼吃則放數小時後,倒在案板上切成1厘米見方的條條,調入蒜水,非常好吃。這種飯易消化,具有強烈的北方麵食地方特點。如果用豆類;土豆、蕎麥“粉麵子”(澱粉)像打攪一樣做出晾涼,便成“涼粉”了,也是一種西北地方流行的風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