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倒了二百錢,帶上蓧麥推炒麵。”
靜寧“花兒”炒麵,也是一種原始古老的飲食習俗。它是把原糧(多用蓧麥。又叫燕麥,也有合入其他雜糧的)炒熟後,又粉碎成麵粉。優點是便於攜帶,不易黴變。平涼民間的腳戶、麥客、牧羊人、打短工的群眾出門時必須攜帶炒麵,食用簡單方便,炒時已加進了調料,所以既可幹吃,也可和上軟柿子吃或拌入水吃。在過去解放大西北的戰鬥中,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中,我英勇的解放軍、誌願軍戰士都吃過炒麵。
“吃個卷子油酥餅,饅頭子,生得俊,爐食饊子歡過人的心,烙饃饃在架上打起精神。”
平涼:《十樣錦》這首民歌中反映的幾種食品都是平涼地區民間飲食中的“主角”。卷子又叫“花卷”,油酥餅也有叫油酥饃的;饅頭是形似麥垛的蒸饃,涇川縣叫“罐罐饃”;爐食在平涼城裏叫“爐齒饃”;饊子又叫“油繩”,是平涼回族群眾開齋時互相饋贈的禮品,也叫“油香”;烙饃饃也有叫“大餅”或“鍋盔”的。其中最出名的地方風味食品便要數涇川罐罐饃和靜寧鍋盔了。
涇川罐罐饃。上大下小,形如水罐,故此得名。最初產於距縣城二裏許的水泉寺,而以蘭家山最享盛譽。相傳康熙訪賢路過涇川,地方官獻上罐罐饃,康熙爺品嚐後讚道:天下扶王之麥在涇州(涇川原名涇州)矣!它酥軟可口,熱柔冷酥,長期存放,不黴不餿不變味。原料用六〇粉,以石磨磨出的為佳。每百斤加米20斤左右。酵母中加入適量酒糟,增其醇香。麵團發酵後,不用堿麵和蘇打,而拌入幹麵粉成索狀,反複揉搓,拉出筋絲。出籠時要在底層點燃黃豆大小的硫磺熏蒸,使其色澤鮮亮。從發酵到出籠大約需3小時左右,真乃是不費功夫,不出佳品。
靜寧鍋盔,民間傳說始於清同治年間。特點是香酥可口,不易黴變,宜於長途攜帶,聞名省內外,50年代曾在北京、蘭州參加展銷。相傳早年有一靜寧籍軍人回鄉探親,返回時購一靜寧鍋盔準備帶給同事品嚐。到了天水駐地,忽有緊急任務外出,慌忙中未想起向同事交待。誰知一去便是兩月,等返回後才想起此事,急忙從房梁上取下包袱,解開一看,靜寧鍋盔竟完好如初,一時傳為佳話。製作靜寧鍋盔的原料為冬麥麵,用的幹酵麵。製作時雙手揉不動,得用杠子反複碾壓。第一次壓出的麵團,加上酵麵、堿麵、糖水、清油、香豆等佐料後,還要再壓。使用平底鍋,講究麥草火,先用大火基本烙熟後,再用文火繼續烤。大餅表麵還揉有一串龍、一朵雲等圖案。近年除了製作油質鍋盔外,還有糖質鍋盔,酥甜可口,更加好吃。說起靜寧鍋盔的“資格”來,它還是“革命功臣”呢!當年彭大將軍率西北野戰軍解放大西北時,一時供給接應不及,發動全縣群眾趕製靜寧鍋盔,然後用蘆席包成圓筒,汽車裝載,送至前線,一直支援解放軍進入新疆。
居家飲食民俗事象,在平涼歌謠中也有不少的記述:“你沒來,我沒逗(逗即拿),白麵餅子加羊肉。”“丈母娘來不放咱,四個菜碟單擺下。”“頭一回瞧你你沒在,你去挖了苦苦菜”(平涼市:“花兒”),“羊肉包子雞肉湯,做好王哥你先嚐。”(平涼市:《送王哥》)“丟下四哥送幹糧,饃饃拾上湯提上。”(平涼市:《四哥放羊》)這些歌謠都為我們留下了生動形象的民俗資料。通過對涼民間歌謠中反映的飲食習俗的探討,可以進一步說明民間歌謠既是保存民俗的庫房,又是折射民俗的鏡子,窺探民俗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