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綜合篇(3)(2 / 2)

五代戰亂時期,石鼓散亂於民間。

北宋仁宗初年,時任鳳翔知縣的司馬池,也就是司馬光的父親,找到了失落的9麵石鼓,並將它們運送到鳳翔府學妥善安置。北宋皇四年,一名金石收藏家從一位屠夫那裏得到了被做成磨刀石的第十麵石鼓,運回鳳翔府學,十麵石鼓終於再次聚齊。北宋大觀年間,癡迷於書畫的宋徽宗下詔將石鼓運往汴京,並石鼓文是大篆留傳後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一在石鼓的刻文裏填滿了黃金放在皇宮。

“靖康之變”後石鼓被掠到了北京,因金字被鑿摳,再加上磕碰嚴重,石鼓文的字跡越來越模糊了。直到元大德年間,這十麵石鼓才又被遷移到國子學內妥善保護直至清代。清乾隆五十五年,清高宗為更好地保護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於辟雍,現在仿製的石鼓就放在北京國子監,其形狀與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別。抗日戰爭時期,為防止國寶被日寇掠走,石鼓被遷到江南,石鼓之第一鼓的拓片抗戰勝利後又運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宮展出。

石鼓上沒有具體的年月,也沒有署名、官職等作參考,因此關於“石鼓文”的刻石年代就成了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專家學者們對年代的考證竟然相差了1700多年。

唐人韋應物和韓愈的《石鼓歌》都認為石鼓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宋人歐陽修的《石鼓跋尾》認為屬周宣王時史籀所作。宋人鄭樵根據石鼓文中的文字分析認為石鼓是先秦時候的物品,時間應該在惠文王之後,秦始皇之前。也有人認為是秦文公時所刻。據郭沫若考證,石鼓作於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到目前為止,經過曆代學者的大量考證,基本上可以肯定石鼓為秦刻石,但具體年代仍眾說紛紜。

由於石鼓上的文字年代久遠,還有不少殘缺不全和不易辨認的文字,因此要想最終確認石鼓的年代,還有待於眾多專家學者們的進一步研究考證。

故宮之謎

觀點:故宮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可謂無價之寶,在它身上藏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謎團。有人說它的設計者是人稱“蒯魯班”的蒯祥,有人說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有人說故宮房間有9999間,也有人說有9999間半,但實地勘測的結果也隻是說有8600餘間。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五大宮殿之首。故宮是明朝皇帝朱棣於明永樂四年開始修建,即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曆經十四年之久。故宮麵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麵積為15.5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是一個長方形的城池。在宮城的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環繞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著52米寬的護城河,使故宮成為了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建成後,曆經了明、清兩個朝代的二十四位皇帝,這裏既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場所,又是皇帝和後妃、皇子們居住、遊玩的地方。雖然現在故宮已經改建為故宮博物院供人們參觀遊玩,但是蘊藏在故宮的一係列謎團卻遲遲沒有解開。

故宮在舊時又被稱為紫禁城,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了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在三垣之中,紫微垣又稱紫微宮、紫宮,乾清宮正殿寶座上方懸著由清代順治皇帝禦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古人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秦始皇造鹹陽宮時,就曾將宮殿命名為“紫霄宮”,以此比作天帝的居所。明清社會等級森嚴,皇宮是最高級別的“禁區”,就連官員也不是可以隨便進出的,便用“禁”字來命名。另外,故宮中各個宮殿的名稱也都有典故和含義,如“乾清宮”和“坤寧宮”的“乾”、“坤”二字就出自《易經》。“乾”指天,屬陽;“坤”指地,屬陰。乾清宮意味著上天清朗,皇帝清健;坤寧宮則含有大地安寧、後妃太平之意。其他的宮殿也都分別象征著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個星座,所起的宮殿名也都有深刻的含義。

那麼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築,又是由誰負責設計?是誰主持施工的呢?這個問題可能會成為一個謎中之謎。因為文獻中並沒有記載,而且故宮的建築上也沒有明確地刻上此建築物建於何年,由何人設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人都認為故宮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人稱“蒯魯班”的蒯祥設計的。但是有專家認為蒯祥隻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據記載,永樂十五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坤寧宮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