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綜合篇(3)(1 / 2)

有專家認為石塔上的女人是篤信佛教的供養人。從畫像上看,這些供養人可能是皇室貴族,她們雖然身份高貴,可是命運卻不能由自己掌控。隻能把未來完全寄托於佛教和縹緲的希望中。

也有專家認為石塔上的女人應當是薩滿人。契丹人傳統信仰薩滿教,很可能當皇室遇到困難,薩滿就與佛教徒共同參與祈福法會,建成了寶塔。石塔屬於天界,並且被四大天王護衛著,石塔上的女人所持之劍恰好是薩滿通靈的道具,其帶波紋的衣服也是薩滿的道具之一。

那麼,佛舍利五重寶塔又是如何流傳到國外去的呢?據有關專家考證,佛舍利五重寶塔原來是在靈光寺內遼代所建的招仙塔,當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建塔供奉佛舍利祈求平安的同時,更是為了紀念蕭大後。不過在1900年八國聯軍“圍剿”義和團進犯北京時,瘋狂炮轟靈光寺,寺內就隻剩下招仙塔的塔基。據說當年八國聯軍炮轟靈光寺的目的就是為了盜取五重寶塔以及塔內之物。但是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寺內僧眾或佛教信徒在招仙塔被轟塌之前就將佛舍利五重寶塔轉移並且藏匿了起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流失到了海外。

那麼,五重寶塔內到底裝有什麼寶物呢?舍利塔的套裝層數達五重之多,與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安放真身舍利容器的重數相同,而五重是舍利瘞藏製度的最高層次,象征著五佛在七寶之地,隻有釋迦牟尼才能享受這個規格;寶塔上有多處釋迦牟尼的涅圖;銀塔與金塔包裹以銀絲串綴珍珠的“天網”或“因陀羅網”;石塔頂部的五佛頂尊有五個轉輪和五個法輪,這種造像隻能在佛的頭頂上才能出現,標誌著佛的最高智慧。五重塔身之上的佛像與紋飾融合顯、密二宗,表明舍利供奉之日,漢傳、南傳、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的四眾僧侶共同參與了安放佛舍利的法會。

經過中國頂級考古專家、曆史學家和佛教界近三個月的研究,大家一致認定:能享有如此高禮遇的不是一般人也不是高僧,極有可能是釋迦牟尼的舍利或佛骨。

五重寶塔身上凝聚的價值非比尋常,但是蘊藏在它身上的一係列謎團卻遲遲沒有解開,或許這些謎團還要等到考古專家找到更多的資料和證據才能一一解開。

石鼓之謎

觀點: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十個石鼓有“刻石之祖”之稱,是中國第一古物,上麵所刻的石鼓文是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成為書家第一法則,但是因為年代久遠,石鼓文已經殘缺不全。有人認為石鼓的年代應該為周宣王時代,有人認為是秦文公時期所刻,還有人認為是秦襄公時期所刻。

在故宮博物院皇極殿東廡的石鼓館裏存放著十個其貌不揚的石鼓,它們素有“刻石之祖”的美譽,是中國第一古物,也是我國傳世的珍貴文物。在石鼓上麵刻寫著一些大篆文字,被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被稱為“篆書之祖”。這些文字因為刻於石鼓上,所以又被皇極殿本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稱為“石鼓文”,同時也成為了書家的第一法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石鼓共有十隻,均高二尺,直徑一尺多,上細而下粗但頂部微微呈圓形,很像鼓,鼓上的銘文大多講的是漁獵之事,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獵碣。每一麵石鼓上的文字都記錄了一首古詩,十首詩合起來又成為了一組,歌頌的是國君征旅漁獵的事跡。

目前石鼓上的文字已經多有磨損,剩下的大約有310字左右,其中第九鼓上已經沒有文字留下了。唐代時曾有《石鼓文》的拓本,但卻沒有流傳下來。目前可見最早的拓本是北宋安國“十鼓齋”藏的3本宋拓,即“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其中天一閣所藏的北宋拓本文字最多,約有四百二十二字。有人根據留傳的拓片估計石鼓文字原有400多,也有人估計有600字,還有人估計有700字,但是這些數字現在都已經無從考證了。

石鼓是在唐代貞觀初年被發現於陝西天興縣的三原,天興縣即現在的陝西鳳翔縣。當時人們看到這些石墩因為形狀像鼓,便把它們稱為石鼓,把刻在石鼓上的文字稱為“石鼓文”。人們發現這種“石鼓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但是遠比金文規範、嚴正,筆劃粗細基本一致,有的字結體對稱平正,有的字則參差錯落,近於小篆而又沒有小篆的拘謹。在章法布石鼓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局上更是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間的關係,筆力也十分強勁,在古文字書法中是比較獨特的。石鼓文的書體為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文字,因此有人稱學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學小篆,百無一失。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傳後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