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農業現代化因素緩慢發展。近代中國的農業基本上是傳統農業,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沿海沿江及交通比較方便的地區,農業現代化才緩慢發展。
其次是近代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出現。如經營地主、富農和農墾公司的產生。據估計,至抗戰前夕,經營地主、富農和農墾公司所經營的土地麵積占總耕地麵積的24%左右,其中雇工生產部分約占總耕地麵積的10%。農業中資本主義經營部分的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1933年,我國的農業總產值為352.3億元(貨幣單位為1957年中國元,下同)。其中資本主義部分產值約占10%左右,為35.23億元。從農產品商品化的程度看,在20世紀20年代,農產品的商品率約為50%~60%,吳承明先生估計,1936年全國主要農產品糧食的商品率約為30%左右。從中國工農業生產中資本主義的比重來看,1920年農業隻占5%,1936年占10%。這說明在近代中國的農業中,封建經濟占有絕對優勢。其原因是近代中國農業生產力水平始終沒有質的突破,土地占有不均,人口與耕地的矛盾突出,再加上天災人禍的影響等,導致了中國農民長期處於貧困之中。正如黃宗智所說,“小農在支付了租、稅和生產費用後,除了糊口,幾無剩餘,更無積累”,就是農業商品化的強化,也不會導致傳統農業向“資本主義轉化”,“而隻是在勉強維持生存的邊緣強化家庭化的生產和再生產”。農業的長期停滯和落後,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3.現代新興階層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