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動員的過程。所謂社會動員,就是指“人們所承擔的絕大多數社會的、經濟的、心理的舊義務受到侵蝕而崩潰的過程,由此人們可以獲得新的社會化與行為的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精英階層逐漸淡出曆史舞台,新興階層的崛起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傳統社會中,官僚階層、紳士階層和農民階層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階層。皇族和官僚階層壟斷了國家政權,並通過士紳階層維係對農民的控製和統治。但是,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是不嚴密的,“農業化的特質,使農村顯得安定而少變化,加上宗法製與儒家不鼓勵突破所在造成的墨守成規,使基層的社會幾乎停頓在與中央朝廷無關的半獨立狀態,中央政治的權力與地方基層社會永遠有著一段距離……一般人民所看到的,永遠是那些活動在地方的父母官及士紳的影子,這就是中國人傳統中‘天高皇帝遠’意識的來源,也就是張東蓀所稱的,中國自古以來的兩橛政治基礎”。這種政體在近代內憂外患的衝擊下,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也為新興階層的崛起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因此在清末民初,形成了官僚、軍閥、士紳、民族工商業者、無產階級、新興知識分子和農民等各種社會勢力在中國政治舞台上角逐的局麵。
清王朝的官僚階層在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內外打擊下而日益衰敗。在這個過程中,地方軍事集團形成,並成為一股左右清王朝政局的重要力量。當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後,傳統的官僚階層和士紳階層日益沒落了。民國成立後,軍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蔣介石等都是軍人出身,各個省的督軍或省主席大多數也是軍人。這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動蕩,需要軍人來實現社會整合的結果。據統計,國民政府從1927—1949年對全國35個省共任命省政府主席253次,其中軍人為190人次,占總數的75%。為什麼民國以來一直是軍人掌權,並如何看待它呢?“由於軍官大都受過軍事教育,組織嚴密,社會整合能力強,因而在社會失範的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往往扮演了重建政治秩序的強有力的角色。但同時不同利益的軍事集團相互之間連綿不斷的戰爭,又是社會秩序的最大的破壞者。軍人在現代化過程中實際地位之重要,遠遠的超過了其他的階層,但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卻缺乏更深邃、更廣闊的現代化目光,而且對獨占權力資源過分迷戀,拒絕其他社會利益的參與,因而軍人階層在中國時常成為社會變遷的抗拒的力量。”
19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產生了民族資產階級,並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他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組織起來,成立各種團體。如在民國初年出現了100多個經濟團體,其中工業性的團體48個,約占總數的46%,商業性的團體41個,約占總數的39%。就參加的階層而言,涉及工商界、知識界、軍政界等,遍及全國的各大中城市。這些新興的工商階層是推動中國現代化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他們不僅要推動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中國建立全國性的市場,而且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也在不斷增加。如他們參加了五四運動,為響應學生罷課而宣布罷市;在五卅運動中他們也開展了鬥爭。在20世紀20年代初,部分商人甚至提出了用“商人治國”來代替軍閥官僚政治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