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緒論(2)(3 / 3)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後,進一步實施了政治製度改革。在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實行五院製,即五權分離。這種五權分離的政治體製與北京政府是不盡相同的。行政院是國民政府最高的行政機關。立法院在建立後,製定了一係列的法律法規,這對於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以及人民生存權利等方麵都有積極的作用。從1928年12月5日立法院建立至1947年,共提出決議案3461件。司法院掌管司法審判、司法行政、官吏懲戒及行政審判等事項,確立了三級三審製,推動了各級法院的建設。如各省地方法院在抗戰前已達到302所,高等法院91所。民國考試製度的理論是孫中山創立的,但直到國民政府考試院設立時,這一製度才取得獨立的地位。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了考試法,開始了各類文官的選拔,並對公務員的任用資格、程序作了詳細的規定,包括考試、分發和任用三個環節。從1931年至1945年,全國高等考試共錄取2467人,普通考試合格者3158名。國民政府製訂了150多種考試製度、銓敘法律法規。在理論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健全的文官選拔和考試製度,結束了自1905年廢除科舉以來文官任用的混亂狀態,是中國政治製度邁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同時監察院也成為獨立的機構,主管彈劾和審計,政治上的彈劾製度和經濟上的審計製度建立了。

綜上所述,至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黨在建立現代政治組織係統、完善各種法律法規和各項現代政治製度等方麵都已經初具規模,西方現代政治製度的理念和製度框架這時在中國基本確立下來了。但由於仍處於訓政時期,國民政府未製定憲法,使得一些法律法規帶有臨時試行的性質,在實踐中,國民黨也未能嚴格依法辦事。如國民政府主席的權力大小是因人而異的,林森任主席時並無實權,被稱為“蓋國章的主席”。蔣介石接任後,權力大大擴大。同時,由於封建專製主義的影響,領導層比較缺乏現代政治的民主意識。因此,在實踐中,中國的民主政治與西方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2.近代中國市場經濟的發端和發展水平

近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是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開放型的市場經濟。因此,在近代中國,把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作為考察中國經濟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標誌是合適的。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在16世紀,即明代中後期就開始了現代化的進程。在這個時期,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對外貿易也有較大增加,市場也在逐漸擴大,但那隻是小農經濟的一種補充,並不能從根本上瓦解自然經濟,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但在近代,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武力和不平等條約強行將中國拉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體係,中國被迫對外開放,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開始在中國產生。近代中國市場經濟的發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1年辛亥革命,西方資產階級利用和改組了中國封建經濟體係,形成了近代市場經濟體係的初始框架;民國時期則是中國市場經濟的發育階段。

19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的自然經濟慢慢地經過紡織分離、耕織分離和棉花、茶葉、花生、煙草等農產品的商品化等步驟,在中國沿江沿海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周圍解體了,這一方麵使得中國的農業生產服從於外國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開始融合,也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同時,外國資本主義在華創辦的企業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機製移植到了中國,為中國近代市場經濟的發端和運作起到了示範作用。另外,外國資本主義通過承認中國的錢莊和在中國創辦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建構和培育。這一切都在迫使滿清王朝調整統治政策,洋務運動的出現,促成了中國近代企業的產生。到了清末,清政府又改變了限製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策。到甲午戰爭之後,私人企業一度發展得很快,如從1903到1906年,中國一下子就出現了14個商辦鐵路公司。企業是近代中國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近代中國的市場經濟體係既對企業的運行機製有製約作用,同時也是為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服務的。私人企業的興起使近代中國市場經濟初始階段的框架基本形成,生產資料市場、消費品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共同組成了近代中國的市場體係。

如果說清末是被迫地適應世界潮流而發展市場經濟,那麼,民國時期則是政府比較主動地推動市場經濟的建設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