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東臨雁門關,西瞅寧武舊城,南通五台勝景,北達雲岡石窟,是山西境內明代長城的代表作。它依恒山之陰,連接著內長城東段18個重要隘口,其中白草口為唐雁門關即西陘關北塞。長城底部用石灰岩、青石質條石砌築,其他外砌磚內築土,上有戍堡、敵樓,下有暗門。長城依山而築,蜿蜒盤桓於勾注山(也叫佛宿山、翠微山)嶺懸崖峭壁之上,時而如蒼龍入海,時而似潛龍觀天,氣勢磅礴,恢宏雄偉,蔚為壯觀。清代以來,蒙漢統一,長城再沒有重築,多處倒塌,大部分邊牆隻留土牆,隻有白草口猴兒嶺一帶,尚有磚垛口,巍然矗立於奇岩陡峰之巔,十分雄險壯觀。
長城頂部三層城磚鋪麵,可以走馬。城牆的結合部、轉折處與製高點上,矗立著一座座磚砌空心敵樓,每座相隔120米,逶迤相望。敵樓是猴嶺長城最精彩的部分。每座敵樓入口處都鑲嵌著精美磚雕包圍的石刻門匾,落款均為“萬曆丙午仲秋之吉,巡撫都禦使李景元、兵備副使李茂春、左參將陳天爵、管糧通判蒲喜輪立”。字體蒼勁有力,筆鋒赫然,至今仍清晰可辨。敵樓騎牆而建,與險要的地勢互相襯托,更顯壁壘森嚴。敵樓用於囤積糧草、觀察敵情、存放兵器以及駐紮戍邊將士。新廣武長城上,有一座隻殘留一個門洞的敵樓。門洞坐於高6米的城牆之上,殘牆整體東西長5米,通高20.5米。這個洞看上去是一個門,實際上是由磚樓北牆上一個箭窗不斷塌落而成的,數公裏之外,舉目可見。站在門洞前西望,白草溝西邊,道道山穀、重重山梁層次分明,紫荊山山體上下呈現兩種不同顏色,下部少草木,沙石裸露,呈紫紅色;上部山坡上長滿了綠色植被。兩種顏色對比鮮明,頗為奇特。廣武長城上現存有“針扃(門戶的外栓)”、“控扼(控守邊陲要塞)”、“雄皋(雄偉的製高點)”、“壯櫓(門戶的內閂)”、“天山”等幾座較完整敵樓。針扃敵樓內青磚拱券,四麵券洞相通,中間是一堵厚實的牆體,西南角有磚階通道,可達樓頂。壯櫓、天山敵樓均為外邊突出於城牆外,分上下兩層。下層與城牆平齊,內部拱券洞互通,四周外牆上各有2—4個箭窗,樓內有梯道可達上層。上層四周設垛口和射孔,中間有磚券小鋪舍。其中壯櫓敵樓建於長城正中,前後兩道門可將長城封閉。控阨敵樓地麵呈正方形,樓開東門,門兩側有2個箭窗,南、北、西三麵各開3個箭窗,為一門十一眼敵樓。樓內結構與前一座迥然不同,券洞橫三、縱三,相通相連,呈“田”字結構,十字穿心,南北東西券洞都與箭窗相對,當地人稱此樓“九窯十八洞”。每座敵樓內部結構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像小型迷宮。其設計巧妙而不失穩固,風格傑出,也是堪與京郊長城媲美的部分。
從控扼樓南行50米,長城下有一拱形暗門。暗門外低內高,門洞兩端有安插門栓的插洞。這個暗門內外相通,為軍情緊急時臨時調度使用。
內長城中位於白草口附近高山絕頂上的一段鋸齒形長城,由於地勢險峻,懸崖峭壁,人跡罕至,保存比較完整,絕大部分垛口尚存。這段長城,垛牆與垛牆之間高差2米,如高高的台階。回首凝望,陡立的層層台階如銳利的鋸齒砌築在山尖上,左右無憑,上下無依,像懸掛的天梯,築於絕壁天險之上。其陡峭、其凶險、其壯觀,令人歎為觀止。鋸齒長城是山西境內設計最巧妙、結構最精致的明長城之一,也是我國萬裏長城上最長的一段原汁原味古長城。八達嶺、山海關等地的長城雖然雄偉壯觀,但已不是原狀。隻有猴嶺長城未經人工修複,保持了曆史原貌,是國內長城之珍品,極具軍事科學研究和旅遊觀賞價值。
山陰明長城還有藏兵洞,更為特色。長城從廣武村曲折迂回而上的山坡上,有一敦實高大、氣勢非凡的圓柱體墩台,墩台北部有一暗洞,現已完全坍塌,隻有幽深的洞孔,無人敢探深淺。這個暗洞有可能是通往長城的戰時運輸通道,也可能是烽台守軍儲存糧食、彈藥的倉庫,稱為藏兵洞。這座烽台立於地勢高亢的猴兒嶺北坡山梁上,是廣武防線上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偵望台。站在烽台上,百裏烽煙盡收眼底。該烽台位於長城外側附近,內可由長城暗門與守軍聯係,外可作為單獨作戰堡壘阻擊敵人。
長城附近還建有多座烽火台、兵營暖屋(現毀)。巍巍長城,座座敵樓對峙,箭窗依稀可見,烽台子母相偎,緊緊守護東陘關的北大門。加之整個長城延綿起伏,盤踞崇山峻嶺之頂,宛如首尾不見之巨龍,背馱座座敵樓,搖頭擺尾,像要淩空而去。曆史上這裏多次成為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重要決伐之地。此段長城的位置,曆史上稱陘嶺,是區分內外、捍衛中原的門戶。它是代表中華民族悠久文明曆史的古代軍事建築奇觀。長城是前人偉大智慧的凝聚,長城的精髓是民族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
如今山陰境內的這段明長城,是曆史沉澱下來的古代珍貴遺址。它曆經四百餘年的滄桑歲月、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雖滿身瘡痍,傷痕累累,仍巍然屹立於山塵風口,狀若遊龍,氣勢如虹,那份傲骨凜然、堅韌不拔的威嚴,令人頓生敬畏之感。毛主席曾詩“雨後複斜陽,關山陣陣蒼”,沐雨後明長城大氣磅礴的意境,亦如此詩。2001年,這段長城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廣武城南2.5公裏處,還有更古老的漢長城。它沿恒山山脈東西橫亙,長約10公裏,整體用石塊無層次壘砌,殘高1.2米,寬2.4米,城上建有堞樓16座,有5座保存完整。這裏曾發現有漢代布紋瓦片,有較大磚石和陶器片。陳顥有《長城》吟:
漠漠黃沙萬裏城,昔日曾此駐秦兵。
旌旗影動鏖塵重,笳鼓聲寒塞月明。
馬邑荒煙迷故堞,雁門殘火照頹營。
誰知再世歸隆準,長使英雄淚滿纓。
曾經顯赫一時的人物,都隨歲月的流逝而湮沒了,隻有長城,還逶迤起伏地屹立在崇山峻嶺中,它是中華民族精神最好的曆史見證。
5、漢墓群
與長城毗鄰的是其腳下的廣武漢墓群,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墓群。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墓群南依巍峨群山,北連曠野平川。於漢墓群南端向北俯瞰,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封土堆,盡收眼底。整個墓群,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高聳連綿,以漢墓群為依托的牌樓、廣場、博物館等建築與之相呼應,構成了一個氣勢恢宏,博大精深的漢代文化園林景區。漢墓群南北長8公裏,東西寬4公裏,占地麵積32平方公裏,共有墓塚293座,其中地下看不到的不計其數,其情形錯綜複雜,神秘詭譎。據說,舊廣武的漢墓數不清。
軍閥混戰時,張作霖的奉軍與閻錫山的晉軍大戰於雁門關。閻錫山集結部隊在雁門關憑險據守,張作霖奉軍進入廣武後,看漫山遍野的封土堆,張作霖很感興趣,派士兵拿幹草每人站一個封土堆,然後點兵點草,結果還是沒數清。所以至今無人點清漢墓,隻有露麵的293座。當地群眾稱其為“謊糧堆”。
北宋楊家將與遼作戰,為蒙蔽對方,於漢墓上用草或竹席遮蓋,假作糧堆,冒充兵精糧足,以詐遼兵。遼兵中計,看到宋兵糧草堆積如山,終日惶惶,想到宋軍的強大,隻得與六郎和談退兵,不敢來犯。這實際上是戍守邊關無數陣亡將士的墳墓。據有關資料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期,此地50餘年戰事不斷,陣亡將士大多就近埋葬。封土堆之間的距離,最近的不超過2米,最遠的也隻有十多米。碩大的封土堆上覆滿了野草沙石。每座的頂端都豎有標牌號。漢墓群中236號是最大的墓塚,占地4畝,高約20米。墳土堆的高低大小,依死者生前的官銜而定,等級嚴格。墓塚越大,顯示墓塚主人官職越大。可見土墓下除了戰死的戍邊兵士,也有漢朝的封邊大將、駐守官吏和當地豪門貴族、土著百姓,他們一起骨撒沙場,長眠塞外。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漢代坯坯黃土仍沐風而立,成為現在封土如丘的漢墓群。漢墓群是一集中墓地,它是研究漢代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重要實物依據。
封土堆由南向北排列成行,由東向西錯落有致。蔥蘢的鬆柏與挺拔的楊柳間植其間,清風吹來,楊柳搖曳,似在憑吊陣亡將士。“從來幽並客,皆共沙塵老”,可戍邊將士們未及伴沙塵老去,便將血肉之軀化作了塵沙。黃昏時分,殘陽如血,置身其中,倍感靜謐肅穆,戍邊將士征戰沙場的慘烈和悲壯,猶浮眼前。屈原《國殤》雲:“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漢墓群東北端有一座封土堆,周長130米,其上矗立著一座高8米的烽火台,格外引人矚目,好像一位忠實的守墓人,曆盡風霜,不離不棄。明代把高大的烽火台建在封土堆上,一是實際需要,二是由於“墳上加烽”與“封上加封”諧音,體現人類共有的“人往高處走”的美好意願。由此也可見墓群之大,封土之高,實為雄關之沙場。
今天這裏終於安寧了,戍邊將士的墳塚靜靜地躺在墓園。“雲暗白楊連馬邑,天圍青塚渺龍沙”,這裏再沒有鳴鑼擊鼓、戰馬蕭蕭的景象,刀光劍影已然暗淡,鼓角爭鳴許早遠去,但在涼風習習中,又仿佛能體會到雲天與青塚間的陣陣低吟淺唱,其調悲涼,其意蒼茫,使人銷魂蝕骨,忘乎所在。這裏還有種默契:千年的墓塚與年年的野草。千古城關,烽火邊塞,憑高吊古,情思無限。不過,相信綠色與和諧一定會成為這裏的新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