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武地區是叫得響的資源,特殊的地理位置,雄渾的自然風貌,頻繁的古代戰事。豐富的曆史古跡:大麵積的古戰場、中國最大的漢墓群、綿延的古長城、保存良好的屯墾戍邊古城池、烽火台、六郎點將台,毗鄰舉世聞名的雁門關。有戰功赫赫的曆史人物:蒙恬、李廣、衛青、霍去病、薛仁貴,楊繼業、楊六郎等,有膾炙人口的邊塞傳說,再加上近三千年的人文積澱,給今天的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而又仿若身處古代的獨到審美感覺。保護和利用這些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形成朔州市廣武古軍事文化旅遊區“雄關漫道、巍峨長城、古墩野戍、風土漢墓”的獨特風貌和塞外高原風光。
廣武地區的民族組成曆史多變。春秋戰國時期,縣境為北方狄人所居;魏晉時由鮮卑族占領;隋唐時是漢族和突厥雜居之處;遼金元又融合了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兄弟民族;明代大量移民充實塞外,奠定了以漢族為主的基礎;清代又融合了滿族。廣武區曆史上就是北方漢族與兄弟少數民族雜居之地,多民族有多樣的民俗文化。充分挖掘地方風俗文化,結合景點建設,形成邊塞民俗風情旅遊的特色。
漢墓群、明長城(包括營城)和新舊廣武,形成了廣武曆史文化的三條主線,各自既有自身相對的獨立性,也存在著跨越曆史時空的連貫性。如新舊廣武城,既是軍事重城,也還有中原和北方議和後人們和平交往的通關功能。人們在感受鐵騎滾滾、戰馬嘶鳴的恢弘場景後,也能體會戰後邊塞百姓互通有無、睦鄰友好的溫馨畫麵。廣武開發會再現曆史的真實性和可觀性。以新舊廣武、明長城、漢墓群這三條軸線為中心,根據“科學規劃、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加快發展”的指導方針,與“觀賞雁門關,體驗在廣武;下筆廣武,放眼晉北,充分保護,合理開發;操作可行,重在落地”的規劃理念,本著保護和利用並重,修複和新建並舉,從挖掘邊塞文化、古軍事文化、遊牧文化、民族交融文化和佛教文化入手,用文化產業帶動旅遊產業,著力打造“中國·山陰廣武邊塞文化”旅遊品牌,讓人們在翻山越嶺徒步攀登之時,感守“大漠孤煙”的不羈豪情,並重溫英雄典故,形成整體旅遊景觀。
近來山陰縣依據科學發展觀,在雁門關外、明長城下、漢墓群旁的廣武城,創建與佛教文化、現代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肅殺蒼涼的雁門關外古戰場,和包羅萬象的古軍事文化博覽城,把慘烈、激越、豪邁的戰爭情景和邊關防禦體係的森嚴氣象,以及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軍事文化生動、形象、係統地展現給世界,以整合這裏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舉辦演唱會、各種慶祝活動、攝影等一係列大型活動,提升其知名度,力爭把廣武打造成一個集邊塞文化、邊塞民俗風情、古軍事文化和穿越曆史時空特種旅遊於一體的觀光勝地,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佛宿山下五穀香”的景象。2010年12月,《山陰廣武邊塞文化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已通過評審。目標為:突出古軍事文化、邊塞文化的旅遊區。特色為:突出邊塞曆史文化、表現多民族風俗文化,強調生態基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