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武驛前春太遲,桃花幾片柳凝絲。
堅冰殘雪今初夏,燕語鶯啼仍一時。
是對廣武古城由衷的讚美。
廣武最大的特色是出土前秦石刻廣武將軍碑,全稱是《廣武將軍口產碑並陰側》。額書“立界山石詞”五字,前秦建元四年(368)刻。隸書,縱32.5厘米,橫20.5厘米。四麵刻字,碑陽17行,行31字,藏西安碑林。《平津讀碑記》雲:“碑已殘泐。前敘其先世,次敘其政績,未有官名疆界,似是紀功立界之碑。”清乾隆年間出土,後佚。光緒年間重出。前秦石刻極少,僅此碑與鄧太尉碑兩例,故世極珍視。此碑筆畫細長均勻,結字平直寬博,同《三老忌日碑》、《好大王碑》相近。結體有點像現代的美術字,然而行筆恣肆,氣象樸茂,時呈逸宕之勢,無雷同刻板之弊。在古代碑刻中稱得上一朵奇葩。
明朝孫繼魯《廣武站》詩雲:
雁門高,廣武早,北風慘澹胡馬馳,
將軍扼險何難為。
殺黃鼠,烹黃羊,大軍出塞燒朔荒,
空壁廣武那淒涼。
千百年來,曆經大小數百戰洗禮的廣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邊城烽火文化。如今,胡馬馳騁、軍燒朔荒的戰爭場麵已然消逝,殺鼠烹羊、空壁淒涼的軍旅生涯早已過去,可持續戰爭留下的遺跡與積澱,永遠滲透於這片土地:掛在山上、鋪在地麵、埋在地下,盡顯邊塞之蒼茫悲壯。而濃縮在蒼樸古城中的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振奮人心的進取精神、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依然強烈地感染著後人,曆久彌新,鮮活生動。
3、六郎城 白草口 鐵裹門
六郎城
舊廣武城西南一華裏處的小山上,有座小城遺址,名曰“六郎城”,麵積7.8萬平方米,是北宋楊業之子楊延昭(楊六郎)抗遼保宋的遺址。它的形狀為凸字形,城裏高處設教場,非常寬闊,教場的最高處建一點將台,四周是夯土板牆,至今還有殘存。據說這個點將台,過去操練兵馬時,將軍站到點將台上,用幾種顏色的大旗指揮擺陣。楊六郎曾在此修建帥府,築城駐兵,操練兵馬,抵禦外敵。當時此地成天馬鈴聲響,殺聲震天。至今在天陰時,還有人聽到六郎城裏戰鼓雷鳴、喊聲不斷,人們分析這可能是磁場的反應。六郎城也是當年楊六郎擊遼退敵時的地方。傳說楊六郎曾利用漢墓墳塚的外形,設下謊糧堆,最後逼迫遼兵“以箭劃界”。至今,山陰大地流傳有“六郎走到雁門關,焦讚孟良去打探,一箭射到大青山”的民謠。
六郎城的建築是長方形,東南角留有一門,現存遺跡僅有西城牆和馬麵以及製高點烽火台。城中一些地段和城東山城下的子城部分有夯土牆,隻是殘垣斷壁,破磚碎瓦,滿目荒涼,野草蕭瑟,一片肅殺的景色,仍在訴說楊六郎用鮮血和生命保衛邊關的悲壯曆史。楊業孤軍被俘,絕食而死後,楊延昭繼續鎮守三關,長達二十餘年。他驍勇善戰,號令嚴明,身先士卒,常為先鋒,沿雁門關外修築許多軍事防禦設施,屢破遼兵南犯。在一次對遼作戰中,他親率先鋒軍出雁門直戰至應州城下,被流矢貫臂,卒於軍。清繁峙知縣周人甲寫詩詠六郎城曰:
斷垣衰草野狐鳴,曾說六郎此駐兵。
千載風煙鎖舊壘,三軍旗鼓剩荒城。
雁門重鎮雄西北,楊氏邊勳勒弟兄。
鐵馬不嘶烽火靜,至今唯有塞雲橫。
六郎城現為縣級文物。
六郎城點將台西南,鳳凰山的腰間,有一製高點叫大頂梁,前後山與它相比,它為最高,戰爭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因通過此山就能直達代縣。日軍到來時,有晉軍在那裏最高處打洞,挖戰壕。隻要站到山頂上,無論哪個角落都看得一清二楚。因此,晉軍在山頂上用鋼筋水泥蓋頂,建起三個防空洞,安放三門大炮,有敵情時隨時轟炸。
白草口
站在六郎城的殘垣上向南瞭望,偏東處有一條大峽穀,大峽穀旋了一個彎,向左拐去,而後急劇變窄,再後掩映在大山的褶皺裏。順著越來越狹窄的山穀南行,但見勾股兩岸山峰陡立,草木茂盛。狹窄的穀底,有一清泉潺潺向北流去。南行3公裏,就到了西陘古關(舊雁門關)道北口白草口。眼前突兀一座高大的關樓。關樓石基磚砌,保存較好,平麵呈正方形,雄踞於溝穀西側。關樓西牆有一門,居兩箭窗之間。門額上嵌有石匾,因風化大字已不清,小字反清晰可辨,題“萬曆四十二年秋吉,巡撫山西都禦使吳仁度”,匾尾署“整飭雁平兵備道右布政使閻士選立”。樓北、南、東三麵牆上各開有三個箭窗。南、北、西三麵牆頂各有一個龜頭吐水嘴。關樓西為磚砌城牆,牆上有一磚券拱門,原為通關口道,現門洞已被土石淤死。北側門額上仍留有一方石匾,自右而左陰刻橫書“容民畜眾”四字,匾頭題:“萬曆甲寅秋”,匾尾署“布政使閻士選立”。緊鄰關門有常勝堡,為守關屯兵之處。白草溝東側梁上聳立著一座巨大的方形烽火台,可洞悉白草溝一帶的風吹草動,又能與長城上的敵樓互相接應。東部和北部城牆保存完好。明代白草口東側長城與廣武猴兒嶺長城跨河相連,西側長城過常勝堡順山脊而去。
鐵裹門
經過白草口,南行3公裏,就到了鐵裹門。鐵裹門是古雁門關的別稱。古雁門關氣勢宏大的遺跡和豐富的遺存在這裏仍可以看到。此處石質地貌,鞍部地形,人工開鑿一條巨大壑口。壑口底部用石塊平鋪成路,成弧形磚,當係門洞遺物;東西兩邊,山路下延,古道遺痕明顯。鐵裹門南麵山嶺上,延伸200米人工修築過的平台,有戰國繩紋瓦及漢以來很多遺物。鐵裹門南百米一平台地形上,有一人工圓錐形堆積物,磚瓦殘片狼藉。民間傳說,這圓錐形堆積物叫古墳,埋了死人,裏麵有寶。據考證,鐵裹門是孔子時代修的,走過車,出道最大坡度為20度,鐵裹門兩邊山勢最陡,唯可通車,故“穿鑿以度”。500米之外有河穀,終年山泉流淌,清冽可飲,為昔日關上取水之地。由鐵裹門遠眺,群山連綿起伏,四方盡收眼底,南北沿分水嶺一線,戰國趙長城,殘牆頹垣,清晰可辨。
4、明長城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從曆史長度和空間廣度而言,沒有一種文物比長城更適合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因此,長城時常出現在文人騷客的作品中。山陰縣境內,有一處保存完整的明代長城遺址——廣武明長城,也稱“猴嶺長城”,屬內長城,也叫“內邊”。雖為明長城,實始於戰國末年,趙武靈王所修築。時戰國為了有效抵禦匈奴,修築了陰山至代郡的趙長城。趙長城分為三個主要部分:趙國南界、北界和西北界。其中位於西北界的這段長城,東起古代國(今河北蔚縣),西至寧武,跨過飛狐、夏屋、勾注等山,即通過今廣武一帶。修築時間當在趙肅侯時期(公元前330年左右)。秦在北方設置了兩道長城,一道即北線陰山腳下的長城,為外邊;另一道在今廣武一帶稱為內邊。以後曆朝曆代不斷為它添磚固土。“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以明代修築規模最大,費時最長,防禦體係和結構最為完善。史載:明初朱元璋為防殘元勢力侵擾,“詔山西都衛於雁門關、太和嶺,並武、朔諸山穀間,凡七十三隘,俱設戍兵”,內長城附近關城初步設立。可見明王朝從前期就開始了大規模修築長城的工程。後來北邊形勢更加緊張,為了防禦蒙古族的入侵襲擾,明廷不惜巨資,不斷增建墩堡,加固完善長城,這項浩大的工程到了明中晚期更臻完備,所以現在稱它為明長城。
明長城以新廣武為界,分為東向長城和西向長城。東向長城由新廣武經山陰南部的水峪口、沙家寺、胡峪口,過應縣,達平型關一帶。整個東向長城塌毀嚴重,僅剩斷壁殘垣和數座敵樓。西向長城從新廣武城,過海拔1750米(最高處稱摩天嶺)的猴兒嶺山,到代縣白草口分水嶺,西行經朔城區南部延伸到寧武陽方口一帶,保存較為完整。明長城猶如玉帶連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是山西境內唯一包磚和建有空心敵樓的長城。全長五千多米,短短的距離內,彙集了各個時期的長城風格,體現了不同時期的國力人力、工程技術、建築特色,以及當時的大眾審美觀念,莊嚴肅穆為基調外,還有獨特的風格,其軍事價值難以估量。追本溯源,長城幾度春秋,幾多更迭。清乾隆年間《代州誌》載:“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巡撫李景元築雁門關邊牆,綿亙十五裏,堅固精好,外護雁門,內固省會,敵不敢窺焉。”李景元重築的這段長城,便是上述雁門關外白草口至新廣武段明長城。
沿長城內外兩側廣武地帶,有多座烽火台遺存。烽火台是古代邊防用烽燧報警的土堡哨所。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而白天放煙即點燃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而不斜,故常用“狼煙四起”形容戰事頻仍。烽火台之間距離一般為7—12公裏。烽火台平麵形狀為方梯形,少量為圓錐圓頂形。
利用烽火、煙氣傳遞軍情的烽火台的使用,最早見於《漢書》“胡騎入代勾注邊,烽火通於甘泉、長安”的記載。公元37年,王霸與杜茂“治飛狐道,堆石布土,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裏”。廣武地區的烽火台至少兩漢時期已經頗具規模了。烽火台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外,還為來往使節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清雍正《山西通誌》對廣武一帶烽火台有如下記載:“廣武墩南十三裏至雁門北口,北口十裏至雁塔,雁塔十裏至南口,南口十裏至代;廣武北傳烽渾源州,繇山南孤山、應州,繇山南羊腦墩,山陰縣,繇山南圪塔墩,而傳忻、崞州,北則由蘆板,東則繇代柏林崖堆至班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