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舊廣武景觀
舊廣武城保存完好,城郭、箭樓、馬麵等軍事設施,曆經千百年滄桑與風雨剝蝕,仍不失當年的宏偉壯觀,雄風猶存。是我省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平麵呈長方形,石條作基,牆體是完整的磚包砌麵,整個城牆共施馬麵16座(包括城門馬麵)。馬麵緊貼牆體,穩健雄偉,其尺度大小不一。牆體上外砌雉堞垛口、望洞和射孔,內砌宇牆。垛口是主城牆外圍的防守牆,當敵人進攻時,可以依托垛口進行抵抗。垛口高度2米左右,而垛口凹下去的部分離城牆地麵隻有1.5米的距離,適合士兵站在城牆內進行防禦。冷兵器時代,士兵站在裏麵可拉弓射箭。到了明朝後期,改用火炮架在垛口。光憑這些就可看出舊廣武城完整的防禦設置,是古代禦敵的重要軍事據點。
舊廣武城除了屬於明代的軍事要塞,還與寧武關、偏關連成三大關,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戰亂年代,它是一個軍事要點,可禦敵,可儲備糧食、駐紮屯兵。而在“議和”之後,舊廣武城又起到外交作用,當地形成貿易後,逐漸演變成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城。
舊廣武城東、西、南三麵設門,東門最大,近有關帝廟、糧倉。西門次之,近有馬王廟、教場。南門最小,有甕城,裏有花園。三座城門均建門樓,可惜城樓均已不存,但東城門額的磚雕依舊精美。其實原來的城門外都設有甕城,現在隻有南門還留有一點甕城的痕跡。甕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明代以前的甕城都修築於主城外。舊廣武甕城開設兩道門,當敵人攻入甕城後,關閉兩道門以及主城門,守軍即可對敵軍形成“甕中捉鱉”之勢。甕城靠近主城的那道門,不與主城門在一直線上,從甕城進城內還得再拐彎,可見古城的防禦係統做得非常到位。東西城門相對,各裝置厚15厘米的兩扇木門,現今仍能自如開關使用。東西門處在同一軸線上。南門保存並不像東西門那麼完整,大門內牆已沒了磚石,隻剩下了殘垣。城門洞呈拱形,全部由磚砌成。不置北門,可能是為防禦遊牧民族。因為北麵是屬於少數遊牧民族部落的聚集區,為了城內百姓的安全,不設城門防止外敵侵入,是獨特的明代古戰場風格。城門道地麵奈落著碎石,可以想象到過去的城門道是由石頭鋪就的。它們是研究遼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實物資料。
穿過舊廣武幽深的城門洞,遠古的氣息撲麵而至。城內的街道、建築布局基本保留原製,街巷格局呈典型的古代軍事城市的棋盤式,造型獨特,別具一格。東門與西門之間是一條村街,在東西村街的中部縱向有一條村街,與東西街形成一個“十”字。老式的、新式的、破舊的、新建的民宅就在十字街的旁邊,整齊的是新居,低矮、單薄呈灰黑色的是明清建築,木柱作護窗,窗欞為小方塊,顯得神秘而幽深。民宅全部坐北朝南,一排一排,形成小巷。城北端有一烽火台,首開我國古代城內建烽火台的先例。當地人習慣稱舊廣武為“堡子”。生活著近200戶人的“堡子”裏,寧靜、和平的氛圍維係著廣武人的世界,他們大多是當年幸存戍邊將士的後代。這些人沒有浮躁和急功近利,隻有淳樸與善良,年年歲歲耕耘著這片被他們祖先或祖先戰友鮮血染紅的沃土。街上休閑地享受秋日陽光的老者,會不厭其煩地給人們講述著老宅、老院的方位和典故,以及當年薛仁貴、楊家將屯兵、征戰沙場的傳說,展示那“堡子”曾有的輝煌。而散落於民舍間的碉堡和斷壁殘垣的土牆,則在無聲訴說古城往昔金戈鐵馬的舊事。
西門外的護城河仍在,隻不過當年的吊橋被石砌橋代替。如今,五、六米寬的河裏,夏天長滿茂盛的青草,雨季到來,蛙聲一片。冬季河麵結冰,堅實難摧。
舊廣武有幾座廟。正北的城牆上建有玄天廟,即“朱雀神”。裏麵曾有精致的雕塑彩畫。居中的高台上,為九天玄女娘娘的雕塑,兩邊站著黑虎趙懸太和楊戩二郎神,旁邊還有其他塑像。最神奇的一尊是趙懸太,那黑油油的臉上,陰雨天時就會出現潮濕或水珠。隻可惜這完美的雕塑早已湮沒在曆史中了。最有藝術性的是院內植有大柏樹的佛殿廟,廟內正中坐著一尊泥雕大佛爺,其臀下坐一隻似虎非虎之物,牆壁上雕刻著各種花草與幾十個佛孔,隨佛孔放著大小不同的銅佛爺。房頂中央雕塑著一個一手與雙腳倒鉤房梁的小孩,他的另一隻手還向下伸出勾著另一個小孩的手。姿勢靈巧、造型優美,見證精湛的建築工藝。現在佛殿廟的原址建起了舊廣武小學校,小學校的院子裏聳立著兩株挺拔茂盛的古鬆樹,據考證已有800餘年的曆史,相傳為北宋年間宋遼議和後栽種,是舊廣武城最古老的樹木。兩香柏一雌一雄,相距4米,高約20米左右,雌柏周長3.2米,雄柏周長3.14米,兩臂不能合抱。東麵雄柏味淡,西麵雌柏散醉人香氣。雌雄雙柏近千年相依並立,櫛風沐雨,頗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好意境,此雙柏全國罕見。令人稱奇的是,雄香柏枝丫處,寄生著一株枸杞,翠綠的枝葉上閃爍著一顆顆小紅珠,二者早已融為一體,似渾然天成。
西城門北行50米,城牆上長出的一棵大榆樹,曆史也很悠久,據說與城同歲。它顯得那麼蒼老,卻又充滿生機。牆體上長樹,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觀。大榆樹側身牆外延伸,如迎客般向遊人招手,粗壯的樹根部分裸露牆上。榆樹有的年裏偶爾部分枝幹枯死,後來又全部複活,現在變得枝繁葉茂,為古城綠灑春秋,與古城曆經滄桑。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路經廣武時,曾留詩一首,讚歎廣武城之古老、雄偉、險要。
廣武城邊逢暮春,夕陽歸客淚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
如今,依舊是暮春,歸客的心境卻是另一番滋味了。
時光悠悠,舊廣武將千年曆史濃縮在厚厚的黃土層裏,在逶迤起伏的山嶺上,在古城牆的殘壁中,雖然看不到顯示權利和財富象征的曆史痕跡,卻給人們留下了思索的激情。那些早已封塵和沉澱在黃土與殘牆中的春秋故事,是舊廣武永遠的驕傲。
2、新廣武景觀
新廣武城牆內土外磚結構,堅固雄偉。左右連接東西長城,中置東、西兩門。東、西、南三麵都是壁立的群山,扼紫塞咽喉,控中原之勢。整座隘城跨河(關溝河)而建,堡寨相連,墩台林立,雄踞險要,隘門道道設防,為雁門關的北口前哨,是明代隘口軍事防禦作戰的典型建築。自古以來,此地戰事頻仍、狼煙不斷;天子新征、將士捐軀;金戈鐵馬、血流成河。平和之時,又為幽燕入關通衢之途。商賈雲集,店鋪鱗比,車馬塞道,晝夜不竭。《山西通誌》附圖十六標注:“廣武營轄胡峪等堡,東起北樓界東津,西至寧武界王野梁,分邊一百裏”。明東路參將駐紮在代州,直轄關北的廣武營,廣武守備營有作戰馬騾1000匹頭。廣武營負責以廣武為中心東西百餘裏的內長城防衛。因為這裏既是南北交通樞紐,又是蒙古騎兵南下太原的必經之地,故在勾注山山頂利用天險置雁門關,山關入山要口置廣武營。
新廣武由山甕城、廣武城、南關甕城三道防線組成,遠遠望去,新廣武城一半建於東南較陡的山坡上,像簸箕,南關甕城建在山坡下較平之地,似鬥狀,俗有“金鬥銀簸箕”之稱。廣武營城設東關、南關、大北關、小北關四座關城。關城周長各500米。大北關是營城第一道防禦體係。關城與營城連為一體,設北甕城、中城、南甕城三道防線。明清兩代這裏一直設重兵把守,並兼挾平型關、北樓口、大石崞、白草口等18個關隘。雁門關的許多重要軍事設施,多設於此。明朝這種城堡平時屯種,戰時出征。在和平時期還兼有易市、榷場的經濟職能。但它的軍事職能始終是主要的。正如《兩鎮三關》所載:“廣武當朔州、馬邑大川之衝,忻代崞峙諸郡縣之要,凡敵由大同左右衛入,勢當首犯”,新廣武重要的戰略地位亦由此可見。
步入新廣武城遺址,當年軍事城堡的規模依稀可見。城內如今隻剩南北兩個幾十米長的城門洞和少量的幾截城牆。城的北門頗為高峻,城門頂上現存有已倒下的高3米左右的一塊石碑,碑上的字跡已漫漶不清,城樓前石匾上“三晉雄關”幾個字隱約可辨。南城門較低,磚券拱門,門額上有一石匾,因風化字已不可辨認。兩側還保留了一段較為完整的石基磚砌城牆,城牆高處遺留有水浸的痕跡,證明很久以前新廣武曾被水淹過。
新廣武曾有二十四座廟宇,被稱作“二十四全廟”,意即這裏的廟很全。其中一座大的廟宇,稱關帝廟。從關帝廟現存幾座建築來看,初建時規模宏大壯觀,是一座很好的寺廟。現存遺址有大雄寶殿、戲台和鍾樓等。大雄寶殿除塑佛像外,牆上還刻有溫酒斬華雄、鞭打督郵、三英戰呂布等三國係列壁畫。畫麵氣勢雄偉,畫中人物紛繁而不雜亂,是不多見的藝術品。戲台分前後兩部分,造型別致,獨具一格。麵寬三間,進深二間,明間很寬很高,說明建築師是為了適應演戲的方便而設計的。前台單簷卷棚歇山頂,後硬山式。前後台銜接自然,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空間。戲台明間施鬥拱,兩次間很小很低,不用。上施簷額,做成彎形,加之角柱又比明柱低,故造型特點是中間高兩邊低。前簷明間、次間簷額下置雀替,次間二雀替相連,呈柔和的磚券式樣。下部靠外施欄板、望柱,素麵不作雕飾,給人以古樸大方、典雅莊重之感。據說戲台還有乾隆皇帝禦筆“莫不尊親”一匾,現不知流落何處。每年七月,新廣武要過馬王廟廟會。這裏還有許多美妙傳說,如:狗爪蓮花城、半城牆有座門、一塊石頭蓋一座廟等,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撫今思昔,遊人不免感慨萬千。新廣武城內原來守衛邊關的將士,南來北往的商旅,鱗次櫛比的店鋪(有慶泰店、全盛店、德元店、聞名遐邇的來盛店等),香火旺盛的廟宇,生意興隆的當鋪,反映了此地曾經有過的繁榮,不過現在都已成為曆史。明朝蘇祐《廣武站》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