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
公元前1000年,西周穆王姬滿派軍出洛陽、越太行,沿滹沱河北岸,大戰犬戎,後越勾注山西行。穆王自己也威風凜凜率隊西巡,曾由雁門關經廣武到達內蒙古。
《史記》載:趙襄子元年(前475),北登夏屋山,請代王赴宴,使廚人操銅鈄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了代地。考其史事的發生地即在廣武,古稱勾注塞。《大同府誌》曰:勾注塞在朔州,趙襄子以其姊為代夫人,欲並代,約代王遇於勾注塞。
公元前333年,趙肅侯築長城(勾注山長城)。前307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至代北(今山陰)。
趙惠文王二年(前297)大破林胡、樓煩,辟地千裏,在勾注山北設置雁門、雲中、代諸郡,並沿勾注山之陰築長城。
趙孝成王元年(前265),趙國派大將李牧率兵駐守雁門郡,並修築長城,“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以抵禦匈奴。《史記》記載,李牧曾用“驕兵之計”,精選兵馬,巧設奇陣,誘敵深入,於雁門關外,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擊破東胡,降服林胡,迫使匈奴單於遠遁漠北,十幾年不敢侵擾趙國。
春秋戰國時期,嚴狁、樓煩、匈奴等少數民族不惜長途跋涉,翻山越嶺,通過雁門關進入內地,與漢族通婚通商結盟。
秦
秦王嬴政元年(前246),秦將王翦置雁門郡。
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率兵數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今河套地區)”。且“墜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自己年年巡視全國各地。其中從都城鹹陽經太原、雁門關、過廣武,出殺虎口的道路是交通線之一。巡視北國時,看到勾注塞(廣武)山高風險,命大臣蒙恬不惜重金營造連貫陰山至代郡的趙長城。晚年兩次巡視今山西地區,巡視趙地。最後入山西境時病死路上,屍體經太原過雁門關入廣武之地,“魂巡”雁門郡。
西漢
漢高帝六年(前201),為了防禦匈奴,上派韓王信坐鎮北方,遷都馬邑。後,韓王信公開叛漢,投降匈奴,獻上馬邑,並引匈奴大軍經廣武越過勾注山,直撲晉陽城下。
漢高帝七年(前200)秋,劉邦自將擊韓王信於銅鞮(春秋地名,今山西沁縣有故城),斬其將,信亡走匈奴,共距漢。匈奴使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至晉陽。時劉邦北伐匈奴,從晉陽連戰,乘勝逐北至樓煩。因急於取勝,劉邦動用32萬士卒向北追擊匈奴,越過勾注山,直抵廣武營。使者劉敬諫阻,認為匈奴“伏奇兵以爭利”,“不可擊也”,被劉邦“械係廣武獄中”。劉邦剛追匈奴至平城,埋伏已久的40萬匈奴精銳騎兵,就在平城北白登山把劉邦圍得水泄不通,長達七天之久。危急情勢下,劉邦采用陳平密計,使匈奴“開起其一角”,始得突圍。解脫“白登之圍”的高祖,返回廣武放出獄中劉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從此,劉邦用和親政策與匈奴共定和約,互不侵犯。
西漢殷憲《過廣武懷婁敬》(婁敬即劉敬)有詩:
雁門關上廣武營,高祖擊胡曾聚兵。
襲遠天寒兵氣老,步疑旗偃角聲凝。
苦心費解囚直士,秘計難宣辱漢庭。
堪笑後來趨附客,不言婁敬說陳平。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周勃逾勾注,攻馬邑不下。
文帝六年(前158)冬,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雲中,漢以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故楚相蘇意為將軍,屯勾注備胡,其勾注即今廣武,亦曰勾注塞。
漢景帝二年(前142),匈奴率軍十萬進攻雁門郡。太守老將馮敬鎮守雁門關。正值派副將率軍出征,城中隻留少數將士,老將軍身先士卒,英勇破敵,無奈寡不敵眾,壯烈獻身。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十一月,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屯雲中,中尉程不識為車騎將軍,屯雁門。
元光二年(前133),漢武帝采用雁門郡馬邑富豪聶壹的計謀,即聶壹詐降,誘引匈奴攻取馬邑城,西漢30餘萬大軍經雁門關、越廣武、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穀中,準備一舉消滅匈奴主力。匈奴單於以10萬騎兵入塞,中途發覺有詐,急速返回草原。此即曆史上有名的“馬邑之謀”。王恢有詩《馬邑誘敵吟》:
匈漢和親兮匈違約,幾經南犯兮塞民慌;
王恢奏徹兮以武懲,使壹諜匈兮取馬邑。
恢國賀廣三十萬匿邑穀,君臣十萬兮過武州;
察曠野牛羊兮奇乎悟,君臣大驚兮速歸漠。
徹恢謀未成兮匈漢逆,連年戰爭兮民不安。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入寇。帝遣衛青出上穀,公孫敖出代,公孫賀出雲中,李廣出雁門,各萬餘騎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廣佯死,乘胡不備奪馬而逃回,以故得脫。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秋,匈奴入雁門,殺三千人,衛青出雁門,李息出代,斬獲數千人。
漢後元三年(前123),大將軍衛青領公孫傲、公孫賀、趙信、蘇健、李廣、李沮六將軍,率10萬騎兵,過勾注山,北擊匈奴。
漢元帝時,呼韓邪單於表示願意做漢朝的女婿,助漢守邊。宮女王昭君(王嬙)美麗又有見識,自願嫁給呼韓邪單於,出塞“和親”。竟寧元年(前33年)二月,昭君北上出塞,元帝重賞後親自送出長安,昭君肩負漢匈和親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經廣武北上,此處又成為“和親通道”。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幹戈之役。”董必武曾詩:“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朔州地方小戲“耍孩兒”,傳說是昭君出塞和親,出了雁門關,看到眼前一片荒涼,倍加思念家鄉,因而哀痛欲絕,泣不成聲,直到嗓音嘶啞,還是哽咽不止。後人為紀念王昭君,仿照她的悲切哭聲,編成哀婉歌詞,輾轉流傳,形成一劇種。
西漢時,廣武(也可能是代縣西南之古城)曾有一著名人物曰王霸。《後漢書》載:王霸字儒仲,太原廣武(西漢時廣武曾屬太原郡)人,少有清節。及王莽篡位,棄冠帶,絕交宦。建武中,征到尚書,拜稱名,不稱臣。有司問其故,霸曰“天子有所不臣,諸侯有所不友……”以病歸,隱居守誌,茅屋蓬戶,以壽終。開篇陸應穀《廣武作》提及王霸即此人。
清朝張友桐《王霸故裏》詩雲:
廣武城已廢,儒仲宅猶存。
地與人俱古,人高地益尊。
莫將明主意,輕易老妻言。
異世傳清節,恐難與俗論。
東漢
光武帝建武五年(29),盧芳自稱漢後,投靠匈奴。十二月在九原郡稱天子,掠有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
建武九年(33)正月,光武帝徙雁門吏人於太原,時雁門郡治已由善無移治於陰館。
建武十五年(39)二月,光武帝徙雁門、代郡、上穀三郡民,置常山關、居庸關以東,時廣武屬雁門郡,民亦東徙之。
光武帝二十六年(50),北邊匈奴平,於是,雲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門、上穀代郡等八郡之民歸於本土,時廣武之民亦歸本土。
建武二十七年(51),太尉趙熹典邊事,請複置緣邊、雁門諸郡。雁門郡治由善無遷治陰館。
東漢延光元年(122),鮮卑進攻雁門、定襄。
孝靈帝熹平六年(177)八月,漢使中郎將臧旻與南單於出雁門,經廣武伐鮮卑,大敗而還,時雁門郡治在陰館城。
據考證,在漢初的年代裏,有過三個廣武。一是楚漢相爭時期出現過的滎陽之廣武。《漢書》載“漢王引兵渡河,複取成皋,軍廣武,就食熬倉”,又曰:“漢軍方圍鍾離昧於滎陽東,聞羽至,盡走險阻,羽亦軍廣武,與漢相守……漢王與羽臨廣武之澗而語。”這是我國曆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廣武。河南滎陽東北處,有汴水自三寶山流出,隔澗各有城塹,名東西廣武城。秦末楚漢兩軍隔廣武澗而陣,劉邦、項羽臨廣武澗而語,故東廣武名楚王城,西廣武名漢王城。《通鑒》載:“唐武德四年(621)五月,秦王李世民北濟河南,臨廣武,察敵形勢,因留馬千餘匹,牧於河渚以誘之,又還武牢。”亦即滎陽之廣武也。山陰之廣武為漢初曆史上第二個廣武,上述“匈奴使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至晉陽”即此,另一個則是永登之廣武。《漢書》載:“文帝中年,赫然憤發,親禦案馬,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大,馳射上林,講習戰陣,聚天下精兵於廣武。”這是漢初出現的第三個廣武。考,此為今甘肅永登縣之廣武,漢初屬金城,晉分置廣武郡。《通鑒》曰:“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敗走,廣武王承宏逃匿草野,上赦不保……”這個廣武王的封地,即甘肅之永登廣武。漢王朝多次“軍廣武”,因此廣武對漢朝來說,不僅具有曆史意義,也有紀念意義。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雁門郡治由陰館移治廣武,初築二關,東曰“東陘”,西曰“西陘”。
魏晉
三國時魏晉雁門太守牽招,守雁門十二年,修治加固勾注陘北廣武等城,置屯戍以鎮撫內外。太和二年(228),鮮卑首領軻比能圍攻馬邑城,牽招整赦兵馬,屢破敵軍,威鎮邊塞,四方歸心,雁門郡境平和,受到民眾愛戴。此後,為了徹底擊敗軻比能,他屯兵廣武,率領軍士墾田儲糧,準備征討,結果病死此地,當地百姓十分追念。
三國魏青龍三年(235),鮮卑內訌,並州刺史畢軌請求出兵,魏明帝下詔:“隻宜守雁門,不可越勾注。”詔到,畢軍已出,結果被軻比能擊敗,退守雁門。
晉懷帝永嘉四年(310),白部大人叛入西河,鐵弗劉虎舉眾於雁門以應之。攻新興(忻州)、雁門二郡。並州刺史劉琨率拓跋猗盧兵擊之,大破白部,攻劉虎,屠其營落。劉琨上表,晉封猗盧為大單於代公。猗盧以封邑去邦懸遠,乃率部落萬餘,自雲中入雁門,從琨求陘北之地,琨乃徙樓煩、馬邑、陰館、繁峙、崞縣民於陘南,以陘北地與之。
東晉鹹和二年(327),趙王石勒派石虎率騎兵五千攻代國,代王紇那在勾注、陘北抵抗,兵敗後逃回。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前秦滅代,將代一分為二。黃河以西朔方一帶歸劉衛辰,黃河以東雲中、雁門一帶歸獨孤部劉庫仁,秦王苻堅將幼年拓跋珪留在劉庫仁處。《通鑒紀事本末》載曰:“劉庫仁招撫離散,恩信甚著,奉事拓跋珪,恩勤周備……秦王苻堅嚐其功,加廣武將軍。”此亦即山陰廣武。
由於少數民族遊牧經濟的單一性、遊動性、脆弱性,使其對中原地區產生了無比的向心力,這種經濟上的要求,是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之間相互鬥爭、相互撞擊、相互滲透與融合的決定性因素。西漢時,山西與羅馬帝國相互問聞,經“絲綢之路”往來貿易。東漢時,“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之帥,廬落之居;而天性貪暴,不拘信義,數犯障塞,且無寧歲,唯至互市,乃來縻服”。三國曹魏時,“鮮卑酋長曾至魏,並求通市,曹操表之為王,鮮卑人嚐詣並州互市”。這一時期,中原商人常與邊塞外的羌人、匈奴人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