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時期,廣武一帶邊境貿易發達,遼人以鐵錢換宋人的銅錢,由於遼允許一部分人自行采買食鹽,和宋朝的食鹽政策相矛盾,食鹽走私現象也非常嚴重。宋元時期,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後同樣經過雁門關進入中原地區,由戰爭到“和通為一家”,與漢民族攜手共創輝煌的華夏文明。
金
金太宗天會四年(1126)八月,左副都元帥宗翰發西京(今大同),之河陰(今山陰),自廣武南入雁門伐宋,九月克太原,十一月克宋之汴都(今開封),虜欽、徽二宗。
天會五年(1127)六月,宗翰俘欽宗皇帝趙桓還,離青城,自鄭州北至代州,度太和嶺(勾注山主峰),路宿廣武,經河陰(今山陰),回軍至雲中。
元
太祖六年(1211)冬十月,皇子術赤、察哈台等攻下武、朔等州,山陰亦被元軍攻占。
太祖十三年(1218)秋八月,大元兵屯集應州,大將木華裏率步騎數萬,從應州發兵,自廣武,出雁門,度太和嶺,南下伐金之河東地(今山西地區)。乙卯,大元兵收代州。九月初攻占太原,次年年底,蒙軍基本上占領了朔州地區。
元成宗鐵穆耳大德四年(1300)二月,置西京路(治大同)轄雁門縣、雁門鎮,時廣武屬西京路。
宋元時期,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後經過雁門關進入中原地區,由戰爭到和平,與漢民族攜手共創文明,兵家雁門,又是商埠雁門,是溝通民族往來、促進民族融合的結緣地之一。
明
洪武元年(1368),元擴廓帖木兒引兵出雁門,從居庸關入攻被明軍戰領的北平,魏國公、右丞相徐達與大將軍常遇春,乘虛搗太原。擴廓至保安還救,徐達選精兵,夜襲其營,擴廓以十八騎遁去,盡降其眾。
洪武二年(1369),偏將李文忠逾雁門,追擊元軍。
洪武六年(1373),為防禦蒙古兵侵擾,明太祖派遣李文忠來山西主持防務,於雁門關、太和嶺並武、朔諸山穀間,凡七十三隘,俱設戍兵。
洪武七年(1374),吉安侯陸亨新築雁門關城,周長二裏有餘,並建新廣武城,扼守雁門關。
洪武十二年(1379)十月,雁門關置雁門守禦千戶所,又於此關置廣武營城,胡峪口、太和嶺、水峪口置巡檢司。
代宗景泰元年(1450)三月,瓦勒寇朔州。四月,瓦剌寇雁門,都指揮使李端擊卻之。
天順四年(1460),蒙古部韃靼頭領索來率軍大舉南下,破雁門關,劫代、忻、朔等州。
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冬十月,元小王子寇犯陽和,掠應州,至廣武。武宗冒稱“總督軍威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率大軍親禦之,連戰五日,寇乃去,戰場即為廣武之地。明何喬新在擊退了小王子後,度過雁門關,於馬鳴風嘯中,奔馳晉北寫成《雁門用韻》:
征騎蕭蕭度雁關,危巒絕獻力躋攀。
東瞻帝闕祥雲裏,北望戎庭落照間。
李牧壘荒煙樹老,晉王碑在雨苔斑。
臨風慷慨懷前烈,撫劍長歌一愴顏。
嘉靖十年(1531)十月,蒙古騎兵進犯大同,總兵彭楧堅壁南山不敢戰,敵騎遂入懷仁、山陰至廣武,大掠而去。
嘉靖十九年(1540),蒙古俺答汗帶兵10萬,由井坪、朔州抵雁門,破寧武關,南掠太原。
嘉靖二十一年(1542),蒙古俺答汗帶兵10萬,破廣武,掠太原。同年六月,俺答部糾青台吉由左衛吳家口入犯朔州,掠廣武,破雁門關,大肆燒掠。
嘉靖三十九年(1560),俺答犯朔州、廣武等地。
萬曆三十三年(1605),山西巡撫都禦使李景元重築(磚包)廣武長城,由白草口至雁門關,綿亙十五裏,同年磚包舊廣武遼城。
萬曆三十四年(1606),山西巡撫都禦使李景元指揮廣武一帶駐軍,大修廣武長城和敵樓。
崇禎八年(1635),皇太極令多爾袞率軍從平魯衛入邊至朔州,毀內長城,及寧武關,又經廣武、雁門關攻掠代州、崞縣、忻州、應州,複攜降眾乃還,得元朝玉璽“製誥之寶”,進獻皇太極。
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義軍攻雁門,陷之,後又陷寧武關。
明朝末年,明大將曹變蛟率其部下在新廣武一帶曾與清兵血戰7天,清兵被迫敗退歸化城(今呼和浩特)。
明清時,蒙漢互市,商品流通日盛。朔州地區,背靠中原,麵向草原大漠,內外長城分布南北,是晉商走出山西、走向世界的通商大道。北部的殺虎口,南部的雁門關,處於商品流通的咽喉要衝。大量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通過朔州地區,流向省內外。而廣武之地是南北必經之路,也曾成為“玉石之路”、“絲綢之路”的通道。“商埠經濟多門路,財源如水流代州”,廣武地區商賈雲集,南來北往,雁門關經常發生交通堵塞。當時的路線為:朔平府(右玉)—雲陽—吳家窯—岱嶽—山陰城—雁門關—代州—崞陽—忻州—太原。
清
聖祖康熙二年(1663),顧炎武考察山川,登陘山覽雁門等關隘。
清鹹豐年間,晉商從南方輸入的茶葉,大量運往北方至俄國。由晉陽往北,雁門關—廣武一線,成為山西北上綏蒙的通商要道。這條商路為:晉中—太原—忻州—雁門關—朔州—平魯,過邊口,入內蒙古。
清朝雁門關設立交通崗“分道碑”,指引行進的車馬人流分開上下路而行,規定車馬行人白天可行,駝隊隻能在夜間通過。每到晚上,駝鈴聲聲,穿越寂靜的夜空,伴隨廣武人進入夢鄉。廣武城店鋪林立,車水馬龍之況由此可見。但“路險而多峻嶺,稍夷而多急湍,入冬則堅冰塞途,車馬蹭蹬而不易度也”;當地一些百姓幹起了“護關”的生意,保護過往車輛安全通過雁門關。雁門關自古為通商要道,而新舊廣武是雁門關的必經門戶。
廣武商人楊應魁,相傳為楊業鎮守雁門關時所留後裔。幼年讀私塾,同治九年於代州考取秀才後,回到家鄉廣武。他利用廣武地居雁門關南北通道之衝,清代山西走西口商民甚眾,來往客商多住廣武,開設“來盛店”兼營商業。從此家業興旺發達,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大富商。當時就有“三元不如一魁”的說法。三元指廣武的王仲元、周展元、丁大元,他們在山陰、朔縣、代縣一帶是有名的富戶,三家的買賣,合起來頂不上一個楊應魁,可見楊家買賣之盛大。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後偕光緒帝逃往西安,八月初六次大同,初十日次懷仁,十一日住岱嶽,十二日次廣武,宿富商楊應魁“來盛店”。廣武財主楊應魁熱情招待慈禧太後。因接駕有功,深得慈禧寵信,被慈禧封為廣東廉州知府(正五品),並賜黃馬褂一件。回京後,又賜匾“大夫第”。“來盛店”也改為“來聖店”,俗稱楊府為“老龍灣”,即此。新廣武城遺址西南角一塊農田,地勢較高,田埂多用城磚破瓦砌成。這兒就是慈禧太後和光緒帝曾經駐蹕的來盛店遺址。
宣統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大同總兵王德勝派大軍來雁門防守,革命軍於山陰兩次施計截奪清軍槍支。11月底,山西軍政府派駐忻州的忻代寧公團,與由省城北進的北路司令張瑜攻破雁門關。辛亥革命軍占領雁門關,大軍駐於廣武,攻取大同。
民國
民國三年(1914),閻錫山進京,袁世凱賜封國武將軍。返晉途徑廣武時,特意登門拜訪楊應魁。閻、楊兩家為世交,關係甚密。閻錫山的曾祖父在廣武楊家“孔恒”糧店認賬分股十多年。閻祖父也同楊家經商。閻錫山少年時代也在廣武楊家隨父學經商,後閻錫山念書的大量經費就是廣武楊家資助。楊應魁病故,閻錫山專為其題碑詞。
《山西文史資料》載:辛亥革命後,山西新軍主要領導人閻錫山、孔庚、周維藩,將司令部移住於廣武,大軍悉集原平、代州、廣武之處。近代史上奉係軍閥張作霖,國民軍之馮玉祥,與山西的閻錫山混戰,以及抗日初期的日軍南下,廣武之地均是大戰場。
1926年春天,閻錫山的晉軍與馮玉祥的國民軍在廣武之地進行激戰,晉軍傷亡慘重,陣地幾乎失守。之後,國民軍多次進攻雁門關。
1927年,晉奉之戰,閻軍因無力抵擋奉軍進攻,中路撤兵退守雁門關,憑險設防,奉軍始終未能突破雁門關。
1935年,閻錫山部隊在雁門一帶山坡挖洞鑿壕,構築防禦工事,做抗戰準備。
辛亥革命後,雄關雁門除遭到軍閥混戰的破壞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禮。1937年九月,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抗日,派周恩來、彭德懷和彭雪楓同誌,前來雁門山的太和嶺口,與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會晤,至此,拉開了國共合作的序幕。上旬,周恩來、彭德懷過雁門關到大同,與傅作義研究大同會戰。11日,日軍突破閻軍防線,傅作義部退守山陰廣武、雁門一線。同年十月,閻錫山棄關南撤以後,賀龍、關向應指揮八路軍120師挺進雁門關,18日,在廣武、雁門關、太和嶺間,伏擊了日軍汽車運輸隊,搗毀敵軍汽車多部。斃敵100餘人。21日在雁門關再次伏擊日軍運輸隊,斃敵100餘人,搗毀日軍汽車10多輛。27日,駐新廣武日軍闖入舊廣武,殺27人,燒毀民房300餘間。
革命戰爭時期,朱德、陳毅、聶榮臻、徐特立等首長頻繁過往雁門關—廣武之地。
1948年春,陳毅將軍從延安東返前線,行軍經新廣武村,因天色已晚,在大北關北門內路東村民尹士高家中休息一晚。當地老百姓聞風而至。適逢正月鬧元宵,陳毅將軍不顧路途勞累,曾與群眾一起看秧歌歡度節日,並滿腔熱情,給人們講述新中國的光明前途,勉勵群眾滿懷信心,迎接新中國的成立。陳毅作有《過雁門關》詩二首。全詩如下:
風雪雁門關,關河一望收。
琵琶不胡語,葡萄盡漢秋。
朔漠慶土改,滿蒙見同舟。
而今撻美蔣,統一足歌謳。
百尺雄關氣鬱森,驅車登臨感叢生。
能兵李牧難修任,多計劉鄧反負身。
慷慨捐軀悲繼業,從容謫戍念南星。
紛紜千古傷心事,端緒由來封建根。
同年春,為了奪取全國解放的最後勝利,黨中央決定進行偉大的戰略轉移,毛澤東於4月6日偕周恩來、仁弼時、鄧穎超、陸定一、胡喬木、汪東興及江青等人,從陝北到河北的平山,路經廣武,毛澤東看到大北關門洞外牆上農會貼出的“農會領導一切”土改布告,深情地說:“好厲害啊!”後登上雁門關向北遙望廣武腳下,感歎道:“真乃千古之戰場也!”主席又仔細觀看了雁門關記載古戰場的一些碑文,一睹長城雄關的風采,飽覽雁門南北的自然風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