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廣武主要曆史事件(2 / 3)

北魏

魏始皇元年(396)八月己亥,拓跋珪大舉討後燕,步騎四十餘萬,南出馬邑,逾於勾注,鼓行而前,民屋皆震。所經勾注,即廣武之地。

明元帝泰昌四年(419)夏四月,帝南巡,經廣武,幸雁門。

明元帝泰昌八年(423)夏四月,帝幸成皋,觀虎牢,還至晉陽。五月丙寅,南征中原,“還次雁門,皇太子率留台王公,迎於勾注之北”,亦在今廣武之地。此處“雁門”之名,曆史上最早始見於此。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八月,親率步騎三十餘萬南伐,途經山陰廣武出雁門,幸並州。

北齊

文宣帝天寶三年(552),帝高洋率軍逾勾注,親討庫莫奚,大破之。

武成帝河清元年(562),北周將楊忠會突厥,自北道伐齊,拔齊三十餘城,並破陘嶺隘(廣武)。

武成帝河清二年(563)冬十二月,北周將楊忠與突厥連兵伐齊。自恒州(今雁北之地)三道進攻。齊人守陘嶺(雁門)各隘口,被周兵破之,至晉陽城下。後被齊兵大敗之,突厥引兵出塞,自晉陽以北七百餘裏,人畜無遺。還次陘嶺,遇大寒,乃鋪毯以度,馬且盡死。時今廣武,地處雁門通道,故為大軍所經之途。

北周大象元年(579),大司徒於羿巡長城,立亭障,西至雁門,東至碣石,創新改舊,鹹得要害。

魏晉南北朝時期,東魏、北齊征討茹茹、契丹、突厥等北方民族,出塞路線大致為“正北發太原,越雁門關、廣武,經馬邑、雲中,出五原塞,直向龍城”。而東魏、北齊時,晉陽城內達官貴人擁有的大量馬匹和牛羊大多是從晉陽往北,過雁門,經馬邑到平城、雲中,前往陰山等地。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經雁門關克服關山險阻,跟內地交往,既給中原帶來草原的新鮮氣息,也充分享受了漢族先進文化,特別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都大同,後經雁門關遷都洛陽,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實現。可見雁門關—廣武之地,不僅是中原軍隊出征漠北的行軍通道,也是中原向北及北地向南發展的重要交通路線。

隋朝

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582)五月,突厥入長城。六月,上柱國李充逾勾注,破突厥於馬邑。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帝楊堅遣衛王楊爽率李充等四將越勾注,至朔州,遇突厥沙略可汗於白道(呼市北)接戰,大破突厥兵,虜獲千餘人,得馬、牛、羊上萬。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第一次巡幸邊塞,入山西,經雁門,過廣武,達榆林城北樓“觀漁於河”。大業四年,隋煬帝車駕再次出塞,浩浩蕩蕩的龐大隊伍出雁門,經廣武,進朔州,出殺虎口,幸五原,巡長城。楊廣《出雁門》之名句有:“氈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八月再次出巡塞北。隋煬帝一行剛出雁門,突厥始畢可汗馬上率騎數十萬謀襲之。義成公主遣使告變。隋煬帝急返馳雁門,被突厥圍困雁門城。時雁門郡41城,突厥已攻陷39城,隻有雁門和崞縣孤守。隋煬帝詔書募兵,以求援救。李世民獻策用疑兵之計退去了突厥。隋煬帝在雁門被困32天後,始得解圍,此即為曆史上有名的“雁門之變”。

隋大業十二年(616),始畢可汗複寇馬邑,太原留守李淵出兵雁門,與馬邑太守王仁恭共擊之,收獲頗豐,並斬二特勒(可汗之弟)。

隋大業十三年(617),馬邑校尉劉武周在馬邑舉兵起事,殺太守王仁恭,過勾注,破雁門,被代州唐軍擊退。

唐朝

高祖武德四年(621)四月,突厥頡利可汗率萬餘騎兵,與苑君璋合兵,經廣武,寇雁門,被代州唐軍總管李大恩擊退。五月,苑君璋複擾雁門,李大恩又破之。

高祖武德五年(622)三月,並州總管劉世讓駐軍雁門。突厥頡利可汗與苑君璋合兵,從舊廣武取道西陘口南下,攻之,月餘乃退。秋八月,突厥頡利可汗親率十五萬騎,取道山陰入雁門,大寇並州的史實即經廣武。

太宗貞觀四年(630),代州道行軍總管李靖出兵雁門,經廣武,自馬邑進屯惡陽嶺(今平魯西北),爾後出騎兵夜襲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頡利可汗不知兵多少,僅以身遁。李靖進擊之,出奇製勝,一戰大破了突厥諸部,以功封爵為代國公。

高宗開耀元年(681),代州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為備突厥寇邊,屯大軍於陘口處,即今山陰廣武。裴行儉在對敵戰役中,采取了“以謀製敵,出奇製勝”的戰略方針,盡管兵強馬壯,軍威甚大,但仍不與之正麵作大戰。在朔州之役一戰,出奇製勝,將突厥之叛軍,全部擊潰。同時,采用反間計,使其內部不和,互相猜疑,彼此牽製,故盡來降,從而使突厥盡平之,以極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開耀二年(682),鎮守雁門的代州都督薛仁貴,大破突厥,斬首萬餘級,捕虜二萬餘人。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七月,突厥阿史骨篤祿侵朔州,武則天命左威武大將軍程務挺出雁門,擊敗之。

武則天垂拱三年(687)八月,突厥骨篤祿擾朔州,武則天遣燕然道大總管黑齒常越勾注擊之,大破突厥於黃花堆(山陰黃花梁)。

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於範陽舉兵反唐,叛軍很快攻克洛陽、長安。安祿山派叛將高秀嚴鎮大同,從北麵牽製河東道方麵的兵力。十二月,朔方節度使郭子儀集結朔方兵馬及回紇援軍,組成聯軍,一路東進。後又收編振武軍。時叛將高秀嚴派統領駐守右玉的靜邊軍。郭子儀聯軍於靜邊軍城大敗高秀嚴叛軍(史稱靜邊大捷)。十二月,郭子儀進圍雲中,使別將公孫瓊岩將兩千騎,進破馬邑,打開東陘關,即今之新廣武口。

肅宗至德五年(756)三月,郭子儀至朔方,益選精兵,路經山陰廣武,入雁門進軍於代州,並領兵南下太原,解除了太原來自北麵的威脅。

貞元四年(788),德宗下嫁鹹安公主於回紇可汗,回紇公主及大首領等妻妾56婦人來迎,途經雁門關、廣武之地。

武宗會昌二年(842)九月,以劉沔兼招撫回鶻使,屯軍於雁門。

中和元年(881),雁門節度使李克用在雁門選精兵2萬,南赴京師。班師回雁門後,李克用整訓代北士馬(甲天下),奠定了後唐基業。882年,其父李國昌率其部到雁門,第二年被封為代北節度使。883年七月,李克用自長安引兵還雁門,途中詔命河東節度使。後,李克用卒,葬於雁門。

唐昭宗大順元年(890)九月,幽、雲二州番汗兵攻雁門,太原守將李存信、薛阿檀擊敗之。

五代

後唐天佑十三年(916),契丹耶律阿保機率諸部號稱百萬,長驅雲、朔,大擾北邊,李存勖赴援代州,敵眾方退。

後晉天福元年(936),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唐,割讓雁門關以北諸州土地給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自將大軍入援。十月二十四日入雁門,二十五日次忻州、二十六日次太原。十一月二十四日,契丹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十二月二十六日還軍雁門。次年正月初八日,幸應州。正月十一日次大同。時契丹大軍往還均途徑廣武。當時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了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出帝開運元年(944)正月,契丹途徑山陰廣武取道雁門,圍忻、代二州,劉知遠於秀容擊敗之。

開運三年(946)九月,契丹軍三萬寇河東(山西),劉知遠敗之於揚武穀(陽明堡),十二月契丹主入恒州(大同),遣兵襲代州,刺史王暉以城降之。

遼(宋)

遼乾亨二年(980),會契丹入雁門,守將楊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陘而出,有小陘至雁門關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

太平興國七年(982)五月,潘美敗契丹之師於雁門,破其壘三十六。

雍熙三年(986),楊業率兵出雁門大舉攻遼。三月,潘美與楊業率大軍收複雲、應、寰、朔四州之地,宋以潘美為都部署,楊業副之。楊業出雁門自西陘口入(今之舊廣武),向背擊今新廣武口之遼軍,出奇製勝,大敗遼軍,首下寰州,刺史趙彥章舉城降。又進圍朔州,節度副使趙希讚亦以城降。接著又攻克了應州、雲州,軍威大震。同年六月,遼軍複蔚州,沿渾源,應縣南山進軍至雁門複寰州,殺宋守城吏卒千餘人,並斷雁門後路。

雍熙四年(987),潘美為帥,楊業為先鋒,再出雁門,複奪寰州。楊業建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可惜主帥潘美不接受,監軍王侁諷其“怯戰”,楊業隻好充作前軍,從白草口殺入。圍攻朔州的遼軍,望知楊業兵來,立即撤圍北退,誘業率兵追殺。兵行至陳家峪,楊業對潘美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待,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潘美即與王侁領麾下之兵,布陣於陳家穀設伏。業自與子率兵北上,卻陷於遼軍的包圍之中。最後與子隻率親兵親將百餘人,突出重圍到陳家穀,滿指望潘美、王侁的伏兵出來接應,誰知此地已無宋一兵一卒,潘美在王侁的策動下,早已沿著恢河逃跑了。

楊業“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楊業被俘地點在今朔縣狼牙村。回遼途中,遼勸其降,楊業歎息:“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今反被奸臣所迫,至王師敗績,何麵目求活耶!”於是楊業絕食三天而死。這就是相傳的金沙灘大戰,以楊業的全軍覆沒而告終。陸遊曾有詩雲:“全師出雁塞,百戰運龍韜”、“夜沙風破肉,攻壘雪平壕”。戰爭之激烈悲壯,軍旅生涯之艱苦,今日讀來,心緒猶不禁為所震撼!

楊業死後,遼邦曾在雁門關北口處為其建祠。北宋哲宗元祐年間,蘇轍出使契丹,作《過楊無敵廟》詩一首:

行祠寂寞寄關門,野草猶知避血痕。

一敗可憐非戰罪,太剛嗟獨畏人言。

馳驅本為中原用,嚐享能令異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隱,誅彤聊足慰忠魂。

考其祠即在今之新廣武。敵人在敵國(當時遼占廣武),被建祠以奉,在曆史上亦屬罕見。其祠在抗戰初期被日寇付之一炬,現已不留痕跡了。

遼統和十二年(994),遼叛將率萬餘人,北出白草口擄掠,被遼將擊退。

天祚帝保大三年(1123),出夾山(內蒙古),南下武州(五寨縣境),遇金軍戰眾潰,直趨山陰。欲從雁門關南入宋境,於應州東六十裏處,被金軍俘獲,遼亡。時宋遼在山西方麵,大體是以恒山山脈分水嶺為界、以勾注西陘為“南北古今所共出入之路”。雁門關扼勾注西陘,始終為宋據守。澶淵之盟規定“沿邊州縣,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後宋遼雙方罷兵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