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武城位於山陰縣西南部張家莊鄉,南抵翠微山與代縣相接,北距山陰縣城和朔州市區均為40公裏,坐落於雁門關外古長城腳下,背靠青山,麵對闊地,扼守關內勾注陘之咽喉(西陘關道從舊廣武沿白草水徑,經舊雁門關即鐵裹門,出太和嶺口至代縣陽明堡;東陘關道從新廣武沿雁門水經雁門關,出南口至代縣城),是長城線上重要軍事防衛據點。它依塞傍關,虎踞要衝,與內長城緊密相連在一起,素有“北門鎖鑰”之稱。曆史上北方遊牧民族鐵騎南下,欲圖雁門,必首攻廣武;中原王朝大軍北禦,欲固雁門,先守廣武。
清代光緒《山西通誌·關梁考三》曰:“自古稱雁門形勝,甲於天下,然廣武當四達之衝,寇從大同左、右衛入,東越廣武,則北樓、平型亟;西越白草溝,則夾柳樹、雕窩梁備切。”《山西舊誌二中》雲:“廣武鎮位於勾注山北麓,係通往代、忻、崞各縣的要道,自古以來,凡領有山西者,無不留意於此。”廣武居雁門山之北,前有大同,後有太原,是山西南北的大通道,又可屏護關塞、駐馬屯兵,儲備糧草,所謂“得雁門者得天下,失雁門者失中原”,戰略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
廣武現有兩座古城,兩城相距約2公裏,也就是“兩關四口十八隘”中的兩口。它們雖為塞北兩個小小行政村,可它們的地方史,卻是中華邊塞軍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片不大的地方上,集中著三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裏長城山陰段、戍邊亡魂漢墓群、雁門鎖鑰兩廣武;在這個微不足道的華夏一隅,凝縮了近三千年的曆史。
舊城位於勾注西陘要衝,即史書上所稱的西陘出口。據《遼史》記載,始建於遼金。明代加磚,今存較完整之古城牆係明清修建。它是全國唯一的遼金完整城池,是曆史上多事之秋的古戰場。新城位於勾注東陘要衝,建於明初,稱廣武城。最初用於屯兵住所,後變成民居。新廣武城的前身是戰國時趙武靈王修建的勾注塞,由於地形低窪,多次遭洪水衝毀,明代時又在山上建城。所以,新廣武不新,舊廣武不舊,就是說新廣武建於戰國,舊廣武建於遼金,相差一千餘年。兩座城堡,把守勾注東西兩個陘口,互為犄角,猶如兩個橋頭堡,固守在綿延挺拔的雁門山下,與長城渾然一體,構成一道堅固防線,形勢非常險要。
舊廣武城坐落於恒山山脈的雁門關下白草口處,雄踞關口,南望內長城,東靠新廣武城,北鄰漢陰館故城,西接遼代雁門關城遺址,是曆史上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交戰的重要地帶。對峙的敵樓,林立的關口,相望的烽火台,進可攻退可守,是一個屯兵駐紮的軍事要塞,為雁門關之山前防禦重點。《山西通誌·關梁考》載:“廣武城,雁門關之北口也,有營站及巡檢司。關道自代西之陽明堡北入山,逾陘嶺至是出山,直通大、朔。其西為白草口,界連馬邑,有舊廣武城,古西陘道也。又西由八岔口循寧武邊以抵崞縣之蘆板寨,是為雁門西隘之南盡。其東之州(代州)境者,為水峪、胡峪二口,則夏屋山麓也,界連繁峙,北通山陰之龍灣峪,並有營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