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目不識丁的楊大眼也曾為孝文帝發願造像,可見當時雕鑿造像碑風氣之盛。《楊大眼造像記碑》的碑文雄深高古,結體方嚴寬舒,筆法秀拔峻厚,棱角分明,血肉豐足,堪稱魏碑書法中的上乘之作。
北魏造像碑的開山之作要數《魏文朗造像碑》。右側屋中一人,左側屋中二人,疑為魏文朗之父母。龕正中有一博山爐,並有二人左右相對頂禮膜拜。爐下有魏文郎“車馬出行圖”,魏騎高頭大馬,前有駱駝引路,後有擎傘侍者跟隨。之後是高篷牛車。人物眾多,場麵宏大。除碑額佛龕為浮雕造像,碑版上的其餘圖文均為線刻。造像碑所“造”之“像”綜合了浮雕和線刻兩種造型手段,這是北魏造像碑最突出的特點。
碑文書體刀法曠達,字跡勁健。被認為是早期隸書轉為楷書的佳品。
《魏文朗造像碑》高1.25米,寬0.70米,厚0.30米。這樣一通並不高大的碑刻四麵造像、圖文並茂,對於研究早期佛、道演變史,書法藝術史和北方民族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碑經曆北魏、北齊、北周三朝兩次滅“佛”和一次除“道”鬥爭而能夠幸存下來,也是一個奇跡。
玄奘(600—664年)是佛經翻譯家,法相宗的創始人。關於他去印度(所謂“西天”)取經的故事已經被《西遊記》演繹得淋漓盡致。玄奘先是圓寂於宜君縣玉華宮,葬在白鹿原,五年後的總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下詔將玄奘遺骨遷葬少陵原畔,並特建一座五層樓閣式磚塔藏之,隨即建興教寺。玄奘靈塔兩側還有兩座小塔,分別是他的弟子窺基(632—682年)和圓測(613—696年)的靈塔。窺基是唐初大將軍尉遲敬德(後來的門神之一)的侄子,圓測是朝鮮(唐代新羅)人。圓測輾轉安葬,直到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才遷葬於師傅塔側。
興教寺西院的慈恩殿內立有玄奘造像,高1米,身穿短褐,足登布屐,手持雨傘,背著裝滿經書的馬架子,上麵還懸掛著一盞燈籠。完全是一副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不畏艱險,篳路藍縷的形象,生動感人。
受到佛教造像碑的影響,道教和世俗人物也搞起了造像碑,例如老子的造像碑至少有兩通,一在蘇州,一在河南濟源。還有孔夫子、東方朔和孫思邈等曆史名人,以及並不知名的唐代的韋君靖和唐太宗的侄子們為其去世的母親刻立的造像碑等等。
孔子的造像碑在杭州孔廟的碑林中有一通,是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重刊,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出自畫家李公麟之手。李公麟(1049—1106年)在宋代畫家中是有多方麵成就的人物,釋道、人物、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特別是人物與鞍馬,超過前人。人物尤擅白描。由於以線條造型,更便於在堅硬的碑麵上用陰刻的線描表現人物。西安碑林第四室也存有《孔子造像碑》,刻立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臨摹吳道子所畫孔子像刻畫的。藥王山碑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山上還有一通屬於道教的造像記碑,這就是《姚伯多造像記碑》,刻立時間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碑陽上部一龕內刻三尊神像,下部刻有銘文,現僅存六百餘字。碑體兩側分別為姚伯多造像記和梁冬姬等造像記。碑陰也有上下兩龕,銘文難以辨認。從造像記的文字看,字體似隸非隸,似楷非楷,長短方圓駁雜相間,結字變異多端,不拘一格,筆畫時斷時續,歪歪斜斜,往好處說是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奇拙天成,別具一格;實際是十分粗糙,馬馬虎虎,丟字漏字不少,筆畫隨意增減,題記錯別字連篇。很可能未經書丹,由不識字或識不幾個字的刻工,按照撰文,直接上石鑿刻的。產生錯誤也無法修改。書法自然算不上珍品,在造像碑中也算是一奇了。等。這些造像碑中的人物形象雖然千“像”一麵,幾乎沒有差別,可是,雕鑿得仍然十分細致,精確,裝飾性較強,結構富於變化,顯示出民間雕刻家較高的藝術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