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碑產生於北朝(386—581年)時期,這196年間,北中國先後有五個朝代,即北魏(386—534年)、東魏(534—550年)、西魏(535—556年)、北齊(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這五個朝代中北魏時間最長,149年,其餘四個朝代沒有超過30年的。因此可以說造像碑產生於北魏,大興於北朝。
造像碑興起之前,先有石窟造像,其代表作集中在大同的雲岡石窟,接著是摩崖造像。碑刻造像有兩種類型:一是摩崖碑刻造像;二是獨立的長方體石碑造像。碑刻造像與石窟造像和摩崖造像不同之處是,碑刻造像有“記”,由於有文字跟隨著,這才稱其為“碑”,所以,造像碑又稱“造像記碑”,如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刻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九月的《始平公造像記碑》;至今仍藏於法國巴黎博物館的刻立於北魏正光六年(525年)三月的《曹望喜造像記碑》;河南禹縣刻於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十一月的《杜照賢造像記碑》等等。
碑刻造像為浮雕和線刻。
浮雕有深浮雕(又稱高浮雕)、淺浮雕;通常把鐫刻有人或神的碑稱為“造像碑”。
造像碑原是佛教的“專利”,所造之“像”都是佛像,後來有泛化的傾向,佛教以外的人物也有上造像碑的,如帝王將相、聖賢先人等。
《始平公造像記碑》是清代人所稱道的“龍門二十品”之一。這“龍門二十品”都是書法史上魏碑書體的代表作。其中有十九品在洛陽龍門石窟的古陽洞中。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造像最集中的一個洞窟。深約10米,寬約8米,洞高11米。據說是一批支持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遷都洛陽的王公貴族和高級將領為孝文帝開鑿的。也是他們發願造像最集中的洞窟。《楊大眼造像記碑》也在其中。此碑與《始平公造像記碑》、《孫秋生造像記碑》和《魏靈藏造像記碑》,是古陽洞中最早雕鑿的造像碑,被清人稱為“四品”,後來增加到“二十品”。
《始平公造像記碑》被譽為“龍門二十品”中第一珍品。在古陽洞北壁第二層最外側,全稱為《比丘惠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記碑》,碑文為陽刻,正書,有方形界格,共10行,200字。從碑名可知,這是一位名叫惠成的和尚為他死去的父親雕鑿的造像碑。此碑與其他造像碑最大的不同是碑文200字全用陽刻法,就跟陽文的印章一樣。結體方正、厚重、雄強緊密。結構嚴謹,筆畫勁峭,字形挺拔,骨法洞達。以粗獷強悍之神享譽書壇,以陽剛之美流傳後世。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字亦緊密非常。”評價較為中肯。
《楊大眼造像記碑》也是造像碑中的珍品之一。楊大眼這個人在《魏書》中有傳。此人是文盲,楊大眼是綽號。原名叫什麼史書未載。他是北魏孝文帝時代的著名將領。很有一些傳奇色彩。《魏書》說他少年時代就有“膽氣”,“跳走如飛”,請求入伍,遭到拒絕,於是,亮出絕招:把三丈多長的繩子拴在發髻上,奔跑起來,長繩像箭杆似的,筆直地拖在身後的半空中,人騎著馬在後麵都追不上。入伍後,“所經戰陣,莫不勇冠六軍”。做了將軍後,善待士兵,“呼為兒子,及見傷痍,為之流泣。自為將帥,恒身先兵士,衝突堅陣,出入不疑,當其鋒者,莫不摧(枯)拉(朽)。”江南民間傳說,小孩子哭鬧時,就說“楊大眼來了”,“無不即止”。為鎮撫盜賊,他常常當百姓的麵用箭射擊草人,百發百中;曾把親自射殺的老虎頭割下來掛在城門上,惡人“遂不致複為寇盜”。
楊大眼的妻子潘氏也善騎射,常跟隨楊大眼參加戰鬥。楊令其妻也穿軍裝,並駕齊驅,“及至還營,同坐幕下,對諸僚佐,言笑自得”,還常指著妻子對別人說:“此潘將軍也。”
後來,楊大眼駐軍營州,潘氏在洛陽,行為有些不端,非潘氏所生的女兒的丈夫告知楊大眼,被楊大眼禁閉之後殺掉了。楊大眼在荊州刺史任上僅兩年就病死了。他的兩個一樣驍勇的兒子扶持著父親的遺體投奔襄陽,投降梁武帝蕭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