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少年心事當拿雲(3 / 3)

他又借由郭叔啟的這個親戚結識了郭叔啟,暗中表示向他投誠。繼而以自己可以幫助郭叔啟替他給老宰輔羅織罪名為由,博取了郭叔啟的信任。

待到約定的日子,孟生把所謂老宰輔的罪行帶到了內侍府,郭叔啟聽到後果然立刻將孟生迎到麵前,並且設下宴來款待孟生。

酒足飯飽,郭叔啟果然摒退眾人,單獨與孟生討論給老宰輔羅織罪名。

就在郭叔啟和孟生非常靠近的時候,孟生突然從貼身小衣裏摸出那把見血封喉的匕首,一擊得手,一劍刺中了郭叔啟的心窩。

然而郭叔啟死到臨頭還不肯停息,竟是推到桌子發出了巨響,引來了門外侍衛。

侍衛進來,郭叔啟已然沒救了,但孟生也被圍在了侍衛中間,想逃也逃不了了。

到了這般地步,若是普通人,結局已是注定不可更改。但若是孟生的故事就此結束,那這個孟生藏兵的故事也不至於流芳千古了。

可以說,若是孟生就此被圍殺了,那他在史書裏隻能算是血勇的刺客,很難被此後儒生認定為仁人誌士。

台上的戲子恰巧唱到這堪稱千古絕唱的一幕,卻見那油頭粉麵扮作孟生的戲子麵對侍衛重重包圍,立在場中巋然不動,麵色不改,居然開始責難起來當場所有的侍衛。

“爾等欲待何為?而今郭賊伏誅,爾等往日在這內侍府中,莫非當真不知郭賊已是罪孽滔天?吾今替天行道,代天罰賊,爾等還不速速棄暗投明?如今郭賊此獠已是窮途末路矣,便是他那些心腹想來也是避之唯恐不及,爾等難不成不懂得審時度勢?識時務者為俊傑,爾等速速退去,吾便不追究爾等所犯罪孽。如若不然,哼哼……”

一番言語下來,就見場上那扮演郭叔啟的白臉老兒先是吊著最後一口氣渾身直哆嗦,繼而聽不下去兩眼翻白一口氣沒咽下去就嗝了屁。

而周圍侍衛,畏縮不前,似乎被這孟生震懾住了,在琢磨態勢,似乎有想退走的衝動。

戲曲自然是誇張了許多,但傳聞裏的故事,也的的確確是這麼說的。況且後來有位編修國史的史官找到了當年內侍府裏的一位老人,問起當年的事情,老人形容的也是這般情景。

史筆如鐵,自然做不得假。

雖然這位孟生最終還是被圍殺當場,但單憑他誅殺佞臣威懾群衛的一番作為,也是足以讓後世讚歎不已。

血勇之人,怒而麵赤。

脈勇之人,怒而麵青。

骨勇之人,怒而麵白。

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孟生麵對重重包圍,臉不紅色不改,尚能凜然大義怒斥侍衛。這不是血勇之人,更不是脈勇骨勇之人。

如此人物當得神勇的稱呼。怒而色不改。

如果深究孟生為何能做到這神勇的境地。隻有一個解釋:當仁不讓。

遇到仁義的事情,沒有逃避的道理。

孟生自願去刺殺郭賊,自然也不會是為博取老宰輔的賞識,這件事情本身就是賭上身家性命,幾乎是麵對必死之局。

殺了郭賊,孟生尚且能臉色不改怒斥侍衛,這是心裏真的將這件事情當做一件仁義之事,舍身取義,仁者無敵。

孟生這樣的人物是真的君子,君子不是不殺人,不是懦弱無能之輩,更不是不作為的人。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時機未到,自然潛龍勿用;時機一到,便是人發殺機,地覆天翻。

陳孟生的名字是他的老師起的。孟生是張後載鮮有的敬佩人物裏的一個,所以他為這個徒弟起了這個名字,為的就是要他學習這位人物的君子之道。

君子可以輕王侯,慢公卿。

隻是需得有一口正氣浩然,正所謂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陳孟生想到這裏,忽然精神一振。

什麼是君子?君子無傲氣,卻有鐵骨錚錚,骨氣才是君子的底氣。

君子不是頑固保守,而是有為守著心中浩然正道百折不撓的堅定。

陳孟生發現自己還是書卷氣太重了,君子不僅僅是有一身書卷氣,思慮萬千,推算諸般便叫君子。

少年心事當拿雲,隻要堅守心頭一點浩然氣,便無須顧慮太多,隻管去做,這自然也是君子。

想通了這一點,陳孟生的念頭在一瞬間變得通達無比,仿佛整個人都變得圓融自然。

既然要風發少年意氣,自然要先找個容身之所,然後再圖開辟未來局麵。

陳孟生環顧了一下這偌大的鼎城,自己除了胖子似乎也沒有更多認識的人了。

就在這時,卻見一個書生手握一卷書搖頭擺尾地從自己麵前經過,似乎沉浸在書中的聖賢言語裏。

書生……陳孟生的腦海裏忽然仿佛一道閃電劃過,想起了什麼事情,臉上不禁微微有些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