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少年心事當拿雲(2 / 3)

今儒派卻是理學道學之士居多,忠義綱常放在第一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女子三從四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然而今儒派卻也不乏有識之士,能提出一些有益於當下政治的種種建議,削賦輕徭,大興水利。

加上今儒學派符合皇家利益,因此更顯得日漸強盛,底氣十足。

但是不論是今儒還是古儒,在義利觀上,至少是在口頭上,都是一致的。

儒學不尚見利忘義,甚至對此輩百般排斥。

大義滅親,重義輕利,都是儒道的對義利觀的闡述。

雖然在義利觀上,陳孟生不可否認的堅定,然而逢到這種似乎能一展抱負的機會,作為一名儒生,進仕無疑是誘惑極大的。

當然了,儒者的堅定意誌不是天生的,這點陳孟生的老師早已和他闡述過了。

人生而有欲,但欲分善惡,諸如君子愛好音律,君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這自然是善欲,應當發揚。

作奸犯科,禍國殃民這些惡事,自然是惡欲,應當貶駁。

聖人也曾說過待價而沽,但待價的前提卻是當仁,唯有麵對仁義之事,良善欲求,君子不論自身貴賤,也應當達成。

揚善抑惡,最終雖然不說達到無欲則剛的禁欲境地,但也能做到有所克製。

聖人說克己複禮,卻也未曾說過禁己複禮。

而且,亞聖曾言,君子要一日三省己身。

因此君子能秉持己心,不動搖本心,一心追求聖道。不是因為生來就是君子,而是日日自省,時時刻刻戰戰兢兢,不敢使自身行為有所違背禮儀。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隻有日日反省,時刻警醒,最終才能達到一種心如止水的定境。

因此對於這種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事情,陳孟生不僅僅是不做,更是要在內心反省一番,方才能夠使心境達到更高的高度。

突然,一聲十分刺耳的銅鑼聲“當當當”地貫入他的耳朵裏,一下子使他驚醒。

街道旁聚著許多人,鬧哄哄的,銅鑼鐵鐺哐哐作響。

人群圍著的中間,擺著個碩大的木台子,上麵有幾名戲子正在唱戲,陳孟生本來沒什麼興趣,可是無意中聽見了一段唱詞,不由得一愣,想了片刻便轉身向著人群裏擠了進入。

其實本來陳孟生是真的不想聽這戲子唱戲的,因為他的老師時常教導他們師兄弟三人要少聽淫詞豔曲。

隻是這一出戲,卻是和他自己有著頗深的淵源。

台上戲子唱的這一出,唱本叫做《老賊放火燒相府孟生藏兵誅亂臣》。

看這名字,就知道這一出戲和陳孟生的淵源了。人的表字,往往都是和人的名有關的。孟生藏兵講的是一出典故,是前朝大燕第五代帝王燕熹宗時發生的事情。

燕熹宗幼時登基,身邊有個內侍叫做郭叔啟,這個郭叔啟在燕熹宗的成長曆程中起了非常重要,幾乎就是燕熹宗的貼身心腹。

但是此人包藏禍心,扶持燕熹宗上位之後,他便時常教唆年幼的燕熹宗玩一些足以喪誌的東西,使他玩物喪誌,把權利把持在自己手中,當時燕朝的奏折都是由這位郭內侍批改。

然而當時大燕倒也有仁人誌士,當朝的兩朝老宰輔便是一位了不得的大儒。這位老人心知小皇帝對這個內侍十分信任,所以從小皇帝的角度不易解決這個國之大患,於是便從這個內侍的近親開始下手,讓自己餓門人弟子搜羅了一堆這內侍親戚仗勢欺民,將他們一一治罪。

雖然這些事情都不是老宰輔親自去做的,但是郭叔啟心裏卻是一清二楚。

治他親戚罪的那些都是外臣,很少有待在朝廷之上的。這也是老宰輔處理事情的獨到之處,作為內侍的郭叔啟,手還伸不到那麼長,對在外地的大臣,他沒法威脅到他們。

但是老宰輔還是低估了這個郭叔啟的報複心,為了報複老宰輔,他居然派了人深夜潛伏到相府裏麵,在老宰輔家裏點起了一把火,險些就將老宰輔活活燒死在屋子裏。

老宰輔深感此人陰險狡詐至極,實在不能再留他作亂,便召集自己的門客想要讓人刺殺這個亂臣賊子。

不過,“清君側,誅佞臣”這個名號雖然聽起來堂堂皇皇,但是能做宰相門客的也都不是傻子,這種事情,輕則喪命,重則抄家滅族,所以門客都是麵麵相覷不言語。

但是就在老宰輔愁眉不展的時候,一位門客挺身而出,自願去做刺客刺殺這個郭叔啟。

此人姓孟,名字已經不可考,人稱孟生,他在眾多門客裏素來以俠義著稱。

不過此次卻是要把性命賭上的事情,他也不得不謹慎。

首先孟生找來一位鑄劍的大師,打造了一把樣式不大,但卻用毒液反複淬煉過的匕首,這把匕首可謂是見血封喉。

然後他讓老宰輔安排了一出戲,讓他在暗中銷毀了郭叔啟的一個親戚的罪狀,並且將他救出牢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