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重建德國的導演(2 / 2)

新政府誕生後,阿登納將重建國內經濟的任務交給了老部下艾哈德,他自己則一心撲到政治上,盡心竭力地帶領一個戰敗國走出泥潭,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阿登納首先同占領國簽署了《彼德斯貝格議定書》,這個議定書承認了德國的平等地位,允許德國參加國際組織。但由於議定書中還存在一些對德國的限製,這讓不少議員對阿登納惡言相向,甚至有人尖刻地稱阿登納為“同盟國的聯邦總理”。看著這些隻會空喊、不辦實事的議員,阿登納隻冷冷地回敬了一句:“請問,誰才是戰敗國?”此言一出,全場肅靜,幾分鍾前還在慷慨陳詞的議員們低下了頭,最終議定書得以通過。第一回合的勝利,極大地增強了阿登納的信心,1953年,阿登納首訪美國獲得成功,回國時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1955年,美、英、法結束對聯邦德國的占領,聯邦德國開始享有主權,同年聯邦德國加入北約。1963年,德法兩國的最高領導人阿登納和戴高樂在波恩簽署了象征德法和解的《愛麗舍條約》。

處理好和法國的關係後,阿登納又馬不停蹄地出訪蘇聯。當時有近萬名德軍俘虜還生活在蘇聯的戰俘營中,為了能讓這些人回到德國和家人團聚,阿登納率領的聯邦德國代表團和赫魯曉夫又展開了一場看不見硝煙的“宴會戰爭”。在酒桌之上,阿登納連幹了15杯伏特加,這讓視豪飲者為英雄的蘇聯人對他頗為敬重。經過艱苦的談判,蘇德雙方終於達成了遣返德國戰俘的協定。1955年10月7日,6700名德國戰俘從蘇聯的戰俘營中返回了家鄉,這也揭開了一個“萬人回家”的序幕,成千上萬個德國家庭在被拆散了近10年之後,等回了他們的兄弟、丈夫、父親,阿登納又一次告慰了飽受戰爭磨難的德國人民。

功成身退

時光荏苒,戰爭轉眼已經過去了10多年,阿登納也因為對聯邦德國的戰後重建做出巨大的貢獻,而被丘吉爾稱為“俾斯麥之後德國最偉大的總理。”可倔強的阿登納也無法抗拒自然的規律。1963年10月15日,88歲高齡的阿登納在聯邦議會中做了最後一次演講,他將聯邦總理的位置讓給了他多年的搭檔——艾哈德博士,而他自己則退休回到了家中。1949年,阿登納宣誓就任聯邦總理的時候,聯邦德國還是一個被占領的國家,國土之上滿目瘡痍;而當他離開總理府的時候,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了歐洲的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於英國和法國的總和。

阿登納離開總理府之後,繼續擔任基民盟主席直到1966年。1966年1月5日是阿登納九十歲壽辰,鮮花、賀電從世界各地像雪片一樣湧來。一位經常訪問他的新聞記者曾經對他說:“我期望在您百歲的時候再來訪問您。”阿登納高興地說:“當然,我會告訴我的秘書把這件事記下來。”一向信守諾言的阿登納這次“失約”了,因為急性支氣管炎發作,他於1967年4月19日去世,終年91歲。阿登納去世後,全世界的政治家紛紛向聯邦政府和阿登納的家人發去了唁電,為德國人民失去這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表示哀悼,聯邦德國的議會也為他們的總理下半旗致哀。美國總統尼克鬆曾在個人專著《領袖們》一書中這樣評價阿登納:“他用自己鋼鐵一樣的肩膀支撐著危局,讓一個戰敗的、幾乎奄奄一息的民族經受住了曆史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