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重建德國的導演(1 / 2)

1945年5月8日淩晨2點41分,德國代表約德爾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了字。作為戰爭的發起者,德國在向世界傳播戰爭瘟疫的同時,自身也飽嚐了戰爭所帶來的苦難:650萬人在戰火中死去,1200萬人淪為難民,70%的城市建築成為瓦礫。在這個德國曆史上最黑暗的時刻,一位來自於科隆的政治家領導著聯邦德國像不死鳥一樣從廢墟中重生,他就是德國重建的導演——康拉德·阿登納。

東山再起

在1870年的血與火的統一之後,那些主宰德國命運的政治人物大多來自於普魯士地區,比如俾斯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一個出生在萊茵地區、思想上更接近於民主主義者的領導人登上了德國的政治舞台,他就是經曆了德意誌第二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和聯邦德國4段曆史時期的康拉德·阿登納。1876年11月5日,康拉德·阿登納出生在萊茵地區一個天主教的家庭,他在家裏的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三。中學畢業後,一向對拉丁語和曆史情有獨鍾的阿登納並沒有研究語言或者曆史,而是在弗萊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和波恩大學係統地學習了法律。據說在大學期間,這個貧家子弟為了讓自己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對得起自己的家庭,他常在夜間將腳放在冷水桶裏以保持頭腦清醒。大學畢業後,阿登納通過了科隆市公務員的考試。1917年,41歲的阿登納當選為科隆市的市長,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市長。

科隆是位於萊茵河畔的古老城市,悠久的曆史、眾多的人口和繁榮的經濟讓它在德國的城市排名中僅次於柏林、漢堡和慕尼黑。能在這樣一座城市當上市長,阿登納的才能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裏,阿登納努力地為市民們謀福利,他在科隆的聲望也與日俱增。盡管阿登納不失為一位有責任感的政治人物,可噩運還是降臨到了他的頭上。1933年,希特勒來到科隆進行競選演講,一向憎惡納粹主義的阿登納絲毫不給這位“小胡子”麵子,不但沒有到機場迎接,還下令將萊茵河大橋上的納粹旗幟全部摘下。阿登納的舉動讓希特勒懷恨在心,納粹黨上台後不久,就宣布阿登納為德國的“叛徒”,將他投入了冰冷的監獄。在親友的斡旋下,阿登納被釋放出獄,可他的工作已經被剝奪,存款被凍結,電話被竊聽,郵件被檢查,境況淒涼。

烏雲總有散盡的一天,1945年美軍攻占了科隆。由於阿登納在科隆市民中口碑很好,而且他本人又和納粹政權不共戴天,美軍決定邀請阿登納出任科隆市的代理市長。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阿登納做的第一項決定,就是拒絕市議員們放棄科隆,另建新城的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阿登納帶領著科隆市民開始在瓦礫之中重建自己的城市。不久,阿登納又加入了恢複德國經濟委員會,他任命巴伐利亞經濟學家艾哈德為經濟負責人。經過阿登納和艾哈德的努力,到1949年時,美英法三國占領區的經濟基本恢複了元氣,德國工人的平均收入也超過了同期英國工人的收入。氣憤不已的英國工人在1949年4月的一期《泰晤士報》對英國政府發出了“到底是誰打贏了戰爭”的質問,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阿登納的施政能力。

理性外交

在經濟上大展拳腳的同時,阿登納也渴望在政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1949年,阿登納加入了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憑借自己的經曆和鋼鐵般的意誌力,阿登納很快成為了黨內的領袖。1949年9月,三國占領區內舉行了戰後的第一次選舉,73歲高齡的阿登納在各地巡回演講,精力旺盛的他絲毫不像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最終,阿登納和他的政黨獲得了700多萬張選票,以微弱的優勢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在隨後進行的總理選舉中,阿登納也以一票的優勢當選為政府總理。事後有人問阿登納那關鍵的一票是不是他投給自己的,他慢條斯理地回答說:“你的猜測一點不錯,如果我不這麼做那才是真正的虛偽。”9月20日,阿登納組成了自己的內閣,聯邦德國在波恩誕生了。

小資料·德國

德法和解

德法兩國是西歐大陸上最大的兩個國家,幾百年來,兩個國家因為戰爭,成了難以化解的世仇。阿登納成為聯邦德國的政府總理之後,一直致力於德法關係正常化。1951年4月28日,經過一年多的談判,法德兩國和其他4個歐洲國家共同簽署了一個《煤鋼聯營條約》,歐洲最大的兩個國家終於盡棄前嫌攜起手來。後來,在這個《煤鋼聯營條約》的基礎上出現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最後演變成了今天的歐盟。經濟上的合作也帶動了政治上的和解,1955年12月18日,被法國占領的薩爾區就歸屬問題舉行了全民公決,最終薩爾區回到了德國,德法兩國也重新劃定了邊界。1963年,德法兩國的最高領導人阿登納和戴高樂在波恩簽署了《德法和解條約》,兩個國家為了歐洲聯合的夢想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