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本想通過封鎖迫使西方從西柏林撤軍,可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西方竟然會不惜巨資來保住西柏林。如果繼續這樣封鎖下去,不但無法達到迫使西方撤軍的目的,蘇聯在世界輿論麵前也將處於不利的地位。基於這樣的考慮,蘇聯於1949年5月撤消了封鎖命令,解除了地麵封鎖,延續了11個月的柏林危機終於得到了緩解。“柏林危機”雖然緩和了,但是德國的分裂局麵卻難以挽回。不久,在德國的土地上便出現了兩個打著“德國名義”的國家——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
柏林電影節
世界各地每年舉辦的大小電影節數不勝數,而真正被全球影迷關注的還是嘎納、威尼斯和柏林這三大電影節。在這三大電影節中,柏林電影節是最年輕的一個,它以德國人特有的內斂、講究藝術性的特點而贏得了全球電影人的尊重和青睞。此外,柏林電影節還是世界著名的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其他三大藝術電影節為莫斯科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和法國坎城電影節)。
電影節成立 NO。1
柏林電影節原名西柏林電影節,它於20世紀由電影曆史學家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每年舉行一次,一般於6月至7月間舉行,後來改為每年的2月至3月間舉行,持續時間大約兩周。到2008年,柏林電影節已經成功舉辦了58屆。和嘎納電影節設立金棕櫚獎,威尼斯電影節設立金獅獎一樣,柏林電影節也有自己的至尊獎項——金熊獎和銀熊獎。其中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和美術片,而銀熊獎則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和美工。
步入成熟 NO。2
柏林電影節剛剛舉辦的時候,因為經費拮據,總共隻有20個國家的電影人和百來位記者參加。而發展到今天,柏林電影節已經成了各大新聞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前來報導這一盛事的記者達3000多人。此外,每年大約有1. 5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來到柏林,參展的影片也從幾十部增加到了2008年的數百部。
態度和宗旨 NO。3
柏林電影節一向以主題嚴肅而著稱,即使在商業化電影日益泛濫的今天,入選柏林電影節的影片也大多為政治題材、社會題材的電影。同時柏林電影節的主辦方還非常強調電影的原創性和藝術性。比如2007年獲得金熊獎的紀錄片《標準流程》就是美國紀錄片大師埃羅爾·莫裏斯以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虐囚醜聞為背景,親自采訪了美軍第372憲兵隊中5名被控虐待戰俘的士兵而拍攝的。
結緣的導演 NO。4
每當人們提起柏林電影節,就會聯想起一連串名垂電影史冊的閃光名字: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法國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曾獲得9項奧斯卡提名,並3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有“魔燈”和“影像”之稱的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曾拍攝獲得奧斯卡7項大獎的《鋼琴師》的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曾拍攝《臥虎藏龍》的中國導演李安都曾和柏林電影節的“銀熊”結緣,媒體也稱他們是“銀熊俱樂部中的人物”。
愛看電影的德國人 NO。5
德國人在工作中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但他們的生活一樣充滿了各種情趣,去電影院看電影就是德國人經常選擇的休閑方式之一。1997年,德國的電影院數量達到了4000多家,全年的觀眾數量可以達到1.43億人次,以德國8000多萬的人口來說,幾乎相當於每人每年看兩部電影。有了這樣的觀眾群體,德國的電影節也非常的多,除了著名的柏林電影節,其他像曼海姆、奧伯豪森、漢堡和萊比錫電影節同樣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