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6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列艦一直是各國海軍的主力艦種,它在很長時間裏都是國家海軍力量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建造的“俾斯麥”號戰列艦絕對是最有名的一艘戰列艦,不僅因為英國曾經動員了半支海軍來圍獵它,更因為它的沉沒宣告了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野心的產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麵戰場上,衡量一國海軍強大與否的標準就是戰列艦的數量。德國人一直希望給他們的軍艦裝上口徑更大的主炮和更厚的裝甲,在海戰中擊敗龐大的英國艦隊,然而日德蘭海戰徹底摧毀了這個夢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人失去了所有大型戰艦。按照《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海軍的艦艇噸位、數量受到了嚴格限製。20世紀20年代,美、英、日、法等海軍強國簽訂了《限製海軍軍備條約》,德國海軍受到的限製被略微放寬,但也隻能生產排水量不超過1萬噸,主炮口徑不超過280毫米的“袖珍戰列艦”。1933年,希特勒上台了,這位野心勃勃的元首雖然是陸軍出身,卻一直都是“巨艦大炮”主義的信徒。在希特勒的斡旋下,德國和英國在1935年6月簽訂了一份《英德海軍協定》,規定德國海軍的總噸位隻要不超過英國海軍的35%,那主力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噸位就不受限製。有了這份“生產許可證”,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簡直都笑出了眼淚,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德國海軍製定了一個神秘的“G”計劃,準備打造一艘排水量在4萬噸以上的巨型戰艦。
巨艦出籠
1936年7月1日,“G”號戰列艦開始在漢堡港的布隆富斯造船廠建造。這樣的巨艦總得有個響亮的名字,德國海軍開始試著為這艘戰列艦取名。因為德國海軍前麵一級戰列艦是以普魯士名將沙恩霍斯特的名字命名的,新戰列艦的名字必須更加響亮,於是德國人最終決定以“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名字來命名這艘德國曆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希望它能像“鐵血宰相”一樣名垂史冊。雷德爾原本以為憑布隆富斯造船廠的生產能力,“俾斯麥”號一年內肯定能下水。可這艘新艦的艦體太大,技術太複雜,直到1939年2月14日,“俾斯麥”號才舉行了盛大的下水儀式,俾斯麥的孫女也被請來為這艘戰列艦剪彩。1940年8月24日,“俾斯麥”號正式服役,它成了德國海軍中當之無愧的“第一王牌”。
戰略平台
“俾斯麥”號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4.8萬噸,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一些國家的海軍總噸位;“俾斯麥”號的主要武器為4座雙聯裝的381毫米主炮,這種巨型火炮可以將一枚將近一噸的穿甲彈發射到30千米以外,在20千米的距離內沒有任何軍艦的裝甲可以擋得住這“雷霆一擊”;“俾斯麥”號的艦體有嚴格的裝甲保護,艦體兩側的裝甲厚度超過300毫米,主炮炮塔的厚度更是達到了381毫米。除了“利矛”和“堅盾”外,“俾斯麥”號還有鷹一樣的“眼睛”。它不但裝有先進的艦載雷達、海上測距儀和告警儀,還搭載有6架用於偵察的水上飛機,比其他戰列艦看得更高,望得更遠。不過“俾斯麥”號也不是沒有弱點,它最大的問題就是防空火力存在隱患。“俾斯麥”號上的防空火力由8座雙聯裝105毫米高射炮和8座雙聯裝的37毫米高射炮組成。這種火力“防遠有餘,防近不足”,比較利於艦載機低空突襲。當然“俾斯麥”號這樣安排防空火力也是有原因的,畢竟此時航空母艦還沒有成為新的海上霸主,艦載機在北大西洋上的威脅也沒有太平洋戰場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