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館暴動的失敗並沒有打消希特勒的野心,從監獄的單身房間出來的他以卓越的“演技”騙取了重建納粹黨的機會。然後,他在1929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中以無數動聽的謊言欺騙了德國民眾,最終登上了政壇的最高峰。正是他的上台,宣告著德國成為了獨裁者的熱土,戰爭的陰霾即將籠罩整個歐洲大陸。

重建納粹黨

1924年12月,服刑滿6個月的希特勒被假釋出獄。他出獄時並沒有得到鮮花和掌聲,此時的納粹黨已經是一片慘淡的局麵。這個政黨已經被巴伐利亞地方政府取締,黨內的大小頭目要麼逃亡在外,要麼回家過起了安穩日子。麵對這種慘淡的局麵,希特勒絲毫沒受影響,這位野心勃勃的奸雄反而更加老練地玩弄起了政治權術。希特勒出獄後的第二周,就登門拜訪了巴伐利亞地區的總理海因裏希·赫爾德。他向總理先生坦誠自己發動的啤酒館暴動是一個錯誤,今後一定痛改前非,好好做人。這番表情做作、略顯浮誇的表演居然過了關,赫爾德覺得希特勒知道循規蹈矩了,就撤銷了對納粹黨及其黨報《民族觀察家報》的取締令。1925年2月26日,《民族觀察家報》正式複刊。第二天,希特勒宣布重建納粹黨。隨後,希特勒又來到當年發動暴動的比格布勞凱勒啤酒館發表演講,他滔滔不絕、神采飛揚地講了兩個鍾頭,嘴裏頻繁地迸出“戰鬥”這個詞。如果赫爾德先生能看到希特勒此時的風采,他一定會懷疑自己之前見到的是不是希特勒本人。

騙來了解禁令,希特勒開始重建他的納粹黨。他將那些不服從他的頭目們驅逐出黨,然後將整個德國劃分為34個選區,每個選區任命一個效忠於他的區領袖,然後這些區領袖再在轄區內發展自己的屬下。就這樣,納粹黨的黨員數量從1925年的不足2萬人迅速擴充到了1929年的將近20萬人,納粹黨的勢力可以直達慕尼黑或者柏林的每一條街道。此外,希特勒還大肆發展自己的“地下力量”,一向以“納粹黨的常備軍”自居的衝鋒隊擴充到了幾十萬人,人數甚至超過了德國國防軍。在衝鋒隊之外,希特勒還組建了臭名昭著的黨衛隊,這個負責保衛希特勒的組織受希特勒的直接指揮,隊員必須宣誓效忠他本人。做好了這些準備,希特勒開始和他的爪牙們憧憬即將到來的大選。

獨裁前奏

此時當政的魏瑪共和國總統是原第二帝國的陸軍元帥興登堡。前麵我們提到過,此人是老牌的軍國主義分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他甚至一度成為了德國的“影子皇帝”。一戰結束後,興登堡順勢和艾伯特政府“合作”,幫助艾伯特鎮壓了十一月革命。1925年艾伯特病逝後,興登堡當選為魏瑪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麵對這樣一位權欲極強、手腕極硬的“右翼老前輩”,納粹黨的第一次參選幾乎是慘敗而歸,他們雖然進入了議會,但隻有希特勒、戈林、戈培爾等12人當選為議員,這樣的席位頂多算個底層的在野黨。

就在納粹黨為1928年大選的慘敗懊惱不已的時候,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幫了他們的大忙。1929年10月24日,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市場出現了可怕的崩潰,那些瀕臨破產的美國銀行紛紛從德國收回了他們的貸款。這無異於釜底抽薪的變化讓大量的德國工廠倒閉,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超過了800萬,德國的經濟脈搏比垂死的病人好不了多少。為了應對這種局麵,興登堡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確立了“總統內閣”,即總統淩駕於國會之上,總統擁有解散國會、任免總理等權力。為了讓大資本家滿意,興登堡政府還將大量的資金借貸給資本家,而老百姓的失業救濟則一降再降。此時的德國如同一座活躍的火山,噴發隻是個時間問題。

眼看政府遇到了這麼大的危機,希特勒內心卻是無比得意,他知道這是他上台的絕佳機會。為了爭取中小資產階級、農民、工人以及知識分子的支持,納粹黨的宣傳喉舌戈培爾為希特勒安排了一個繁忙的競選日程。希特勒乘坐著飛機或者火車,從一座城市趕往另一座城市,一個會場趕到另一個會場,一周之內居然跑了20座城市。每到一處,希特勒都麵對不同的社會階層,許下不同的“美好諾言”,而“麵包與工作”則是他的主要允諾。1930年的大選中,黨員人數超過80萬的納粹黨獲得了18.3%的選票和107個議席,一舉成為了國會中的第二大黨,希特勒也從一個小囚徒變成了政壇上的大人物。

小資料·德國

水晶之夜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納粹政府施行了一係列迫害猶太人的政策,許多猶太人被裝在悶罐火車中遞解出境。1938年11月7日,一個名叫格林斯潘的德裔猶太青年為了報複納粹,在巴黎刺殺了德國駐法國使館的三等秘書恩斯特·馮·特拉。其實這位可憐的秘書一直是反納粹的,他甚至還被秘密警察監視。這一事件發生後,別有用心的希特勒和戈培爾趁機興風作浪,在他們的慫恿和支持下,德國和奧地利納粹分子在11月9日晚走上了街頭,他們焚燒猶太人的教堂,搗毀商店,而納粹政權的警察們則袖手旁觀……根據美國記者的統計,在這一夜有91名猶太人被殺害,數百人受重傷,大約7000多家猶太人商店被洗劫一空,200多座猶太教堂被焚燒,3萬名猶太人被押送至達豪集中營和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因為這一夜中砸碎的玻璃鋪滿了街道,所以人們也稱這個恐怖的夜晚為“水晶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