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頂峰

按說以納粹黨在選民中如日中天的勢頭,拿下總統寶座應該不成問題。可興登堡還是在1932年的總統選舉中力壓希特勒,成功連任。看到興登堡總是擋自己的路,一些納粹黨頭目就暗中動員衝鋒隊,準備發動武裝政變。衝鋒隊的小動作很快被政府察覺,興登堡當即簽署了取締衝鋒隊的命令。對啤酒館暴動心有餘悸的希特勒,看著興登堡背後躍躍欲試的國防軍,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但衝鋒隊還是牢牢地控製在納粹黨的手中。就在此時,德國政壇波瀾叢生,幾屆內閣紛紛倒台,這讓興登堡傷透了腦筋。這時,18家在幕後操縱德國經濟命脈的壟斷財閥聯名給興登堡寫了一封信,要求讓希特勒組成內閣。無奈之下,84歲的興登堡隻好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為國家總理,納粹黨初步掌握了國家政權。

希特勒對這個任命並不滿意,他的內閣中隻有3名納粹黨黨員,而且他的副總理馮·巴本還和興登堡關係密切,這種尷尬的身份顯然不是他想要的。就在希特勒苦思如何掌握更大的權力時,一場早有預謀的縱火案幫了他的忙。1933年2月27日,柏林帝國大廈燃起了大火,預先埋伏在那裏的衝鋒隊“恰巧”在現場逮捕了縱火犯。隨後,希特勒對外宣布,這名縱火犯是荷蘭籍的“共產黨人”,這是左翼力量“暴動”的信號。在興登堡的支持下,政府出台了《保護人民和國家法》,蓋世太保傾巢出動,抓捕了2.5萬人,其中4000多人為共產黨員,其他人則是對納粹黨不滿的人士。在這樣的白色恐怖下,希特勒下令重新選舉,納粹黨在國會中的席位再次增加到288席。3月23日,被納粹黨控製的國會通過了《授權法案》。按照這個法案,希特勒有權違反憲法,有權製定法律而無需經過國會同意,這樣一來國會就成了擺設,希特勒成為了實際上的獨裁者,魏瑪共和國也在這個時刻壽終正寢。

希特勒上台後,製定了一係列的法律加強自己的獨裁地位。1933年3月31日,公布了《各邦與帝國一體化法令》,結束了德國各邦的自治權力;7月,公布了禁止組織新政黨的法令,納粹黨成了德國的唯一合法的政黨,非納粹黨人士被迫退出內閣。此後,希特勒還在1933年6月30日清洗了和自己貌合神離的衝鋒隊,衝鋒隊的高級頭目被一一清除,這讓對衝鋒隊一直耿耿於懷的國防軍喜出望外,他們也開始向希特勒靠攏。1934年8月1日,總統興登堡病逝,納粹黨的最後一塊“心病”也去掉了。希特勒兼任了德國總統,他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了國家元首和武裝力量統帥的權力,可以無限期地連任,再也沒有什麼事情或人物能阻止希特勒成為一個實至名歸的獨裁者了。

戰爭的序幕

希特勒當上總理後不久,就將國家的絕大部分儲蓄全部投入到了軍隊的建設中,甚至還喊出了“一切工業活動都要以恢複德國軍隊的戰鬥力為前提”。在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達了重整軍備的命令,要求將德國國防軍從10萬人擴充到30萬人。這個計劃引起西方國家的強烈反應,英、法、意都提出了強烈抗議。可這3個國家除了法國對德國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外,其他兩個國家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英國甚至還與德國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允許德國在一定限度內恢複海軍。1936年3月7日,得寸進尺的希特勒不顧《凡爾賽和約》的規定,派出3萬德軍開進了萊茵非軍事區,還沿著德國西部邊界修建了長達500千米的防禦工事,英、法兩國除了警告和抗議,還是沒有采取任何切實的懲罰措施。麵對這種情況,希特勒更加膽大妄為。1936年11月,德日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又加入了這個協定。這樣一來,德、意、日三國正式結成了法西斯集團。

有了日本和意大利的加盟,希特勒也就開始了對外擴張。1938年3月12日,在奧地利的親納粹分子的幫助下,幾十萬德軍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奧地利,走出了他對外侵略擴張的第一步。這個明目張膽的侵略行為被英、法忽略,隻有蘇聯發表聲明譴責了這種侵略行徑。吞並了奧地利之後,希特勒又將目標瞄準了捷克斯洛伐克,他算準了英、法不願為捷克斯洛伐克承擔戰爭風險,就以戰爭相威脅。英、法果然幫著希特勒脅迫捷政府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德國一槍未發地奪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1939年3月,德軍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然而希特勒並沒有滿足,他迫切地希望發動一場歐洲大戰,為他的第三帝國打出一個“生存空間”。1939年9月1日,德國發動“閃電戰”入侵波蘭。9月3日,萬般無奈的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就此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