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升首相
俗話說“三十而立”,男子漢一般在30歲前不能功成名就,人生基本上就算報廢了,可這句話用在俾斯麥身上顯然不合適。這位大地主的兒子在結婚以後才開始登上政治舞台,這時他已經32歲了。1847年5月,俾斯麥正式當選柏林州的議員,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848年,整個歐洲爆發了大規模的自由主義革命運動,從巴黎到布達佩斯,從西西裏到維也納,革命的烈火在熾熱地燃燒。這場革命很快波及到了普魯士,柏林也爆發了工人起義。消息傳來後,一向以忠君自詡的俾斯麥迅速在自己的領地上組織起了一支軍隊,準備趕赴柏林,救駕勤王。俾斯麥這種極端保王的立場讓他贏得了普魯士國王的青睞。革命被鎮壓後,國王任命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駐聯邦會議的代表。任職期間,俾斯麥從國家利益出發,圓滿地完成了國家交給他的重任。此後的幾年裏,俾斯麥先後擔任了駐俄國和駐法國大使,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和浪漫的巴黎度過了幾年悠閑的時光。186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病逝,由其弟威廉一世即位。威廉一世即位後,急需一位強權的首相來和議會爭權。在普魯士軍方的強力推薦下,威廉一世決定召回倔強的俾斯麥,並委任他為首相兼外交大臣。1862年10月8日,俾斯麥宣誓就職,接著他就在議會中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揮舞著雙拳,慷慨激昂地說道:“目前普魯士重大的政治問題不是靠空話連篇和多數派投票所能夠解決的,必須用鐵和血來處理。德國的一統天下不是靠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靠它的武力征戰來打下江山。”正是這次演說,讓俾斯麥成了曆史上的“鐵血宰相”,他用自己的強勢向德意誌的33個邦國和4個自由市進行了戰爭宣言。
普奧之戰
當時普魯士最大的對手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兩個國家都想統一德意誌。奧地利人心中有一個大德意誌的夢想,希望建立一個以奧地利為首,包括普魯士和其他城邦在內的大德意誌,而普魯士人則希望建立一個排除奧地利,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誌。單以實力而論,奧地利略占上風,而且還有法國、俄國在虎視耽耽,稍不注意就是一敗塗地的局麵。俾斯麥把他的鐵血政策發揮得淋漓盡致,他采取靈活的外交手段,始終堅持拉一國打一國的戰略,開始了統一之戰。
統一戰爭的第一槍首先對準了北歐國家丹麥。1863年,丹麥吞並了德意誌聯邦的兩個公國——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消息傳來後,俾斯麥立刻同奧地利互通消息,普奧兩國組織起6萬大軍向丹麥發起進攻。不到3個月的時間內,普奧兩軍連戰連捷,普魯士占領了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石勒蘇益格(該地位於北海和波羅的海之濱,是重要的出海口),為以後德國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奠定了基礎。牛刀小試的勝利並沒有讓俾斯麥滿足,他接下來要對付的就是奧地利這個絆腳石。為了徹底孤立對手,俾斯麥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外交手段,他通過支持俄國鎮壓波蘭起義,換來了俄國投桃報李的“中立”;而意大利人早就對奧地利占據威尼斯地區不滿,他又把意大利人團結成了自己的盟友;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法國的態度。為了把法國拉向自己一邊,俾斯麥借口妻子喬安娜身體不適,帶她到法國西海岸療養。在這期間,俾斯麥秘密會見了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在俾斯麥如簧巧舌的鼓動之下,拿破侖三世動心了,答應在普奧戰爭中法國會保持善意的中立,而普魯士則支持法國吞並盧森堡等地區。
1866年8月,普奧戰爭正式爆發。25萬普軍迅猛出擊,先後擊敗了幾個依附奧地利的城邦,然後和28萬奧軍在一個叫薩多瓦的小村子展開了決定性的會戰。戰役初期奧地利軍人憑借自己嚴格的訓練和巧妙的戰術略占上風,普軍一度有崩潰的跡象,據說在普軍的指揮部裏俾斯麥目不轉睛地盯著普軍統帥老毛奇的臉,希望把握戰場形勢。不過,普軍的武器準備更加精良,統帥部的指揮更快速合理,尤其是他們裝備的後膛撞針步槍比奧軍的前膛槍領先了整整一個時代,最終普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10天後,普魯士大軍開進了維也納,奧地利隻得宣布退出德意誌,普魯士順理成章地統一了德意誌的北部和中部地區,隻有德意誌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黑森-達姆施塔特4個邦國沒有納入德意誌的版圖。不是這位鐵血宰相不想動手,而是因為這4個城邦臨近法國,是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的緩衝帶,如果現在對它們動手難保拿破侖三世不會對普魯士宣戰,俾斯麥決定等待時機,在一切準備就緒後再與法國翻臉。
色當的全勝
小資料·德國
前膛槍和後膛槍
在18世紀40年代以前,歐洲各國陸軍裝備的都是前膛步槍。這種已經使用了幾百年的步槍射擊時異常麻煩,士兵們必須把槍管豎直,用通條清理槍膛,再倒進火藥,裝填彈丸,再重新發射……每兩分鍾隻能發射1發子彈。而在1840年,普魯士軍隊開始裝備先進的後膛撞針槍,這種新槍的射擊速度是前膛槍的4倍,射速達到了每分鍾2發。而且使用後膛槍的士兵可以在臥倒、匍匐的時候裝填彈藥,而前膛槍必須站著裝填。在薩多瓦戰役中,裝備後膛槍的普魯士士兵都匍匐在地上,或者隱蔽在灌木叢中,從容地向奧軍猛烈開火。而使用前膛槍的奧地利士兵卻必須直著腰板衝鋒……毫無疑問,後膛槍是普軍在普奧戰爭中取勝的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