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蕩不羈,臭名遠揚;
他,崇尚武力,為自己贏得了“鐵血宰相”的稱號;
他在俄、法、奧3國間縱橫捭闔,最終一統德國;
他是一代名相,最終卻要揮淚淡出政治舞台。
他究竟是誰?他就是19世紀歐洲政壇上的傳奇人物——奧托·馮·俾斯麥。
決鬥與愛情
1815年是歐洲曆史上特別的一年。這一年,曾經威懾歐洲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灰飛煙滅,一代梟雄拿破侖魂斷孤島。大革命的時代結束了,而另一個時代即將來臨。同年4月1日,在柏林以西100千米的興奧森小鎮,一個名叫奧托·馮·俾斯麥的男嬰降生了,此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啼哭著的嬰兒在日後會成為華倫斯坦和腓特烈大帝的結合體。
俾斯麥出生在一個世襲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嗜酒如命、老實巴交的地主,而他的母親則出身於資產階級大商人家庭,喜歡熱鬧和排場,還是宮廷舞會中的常客。父母大相徑庭的出身和性格讓家庭中充滿了矛盾和爭吵,而俾斯麥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叛逆的少年時光。在母親的安排下,俾斯麥並沒有進入貴族學校讀書,而是進入了專門招收中產階級子弟的學校。由於世襲貴族的特殊身份,俾斯麥在學校裏遭受了眾人的冷遇,這在他幼小的心靈投下了深深的陰影。排斥、冷淡、孤寂,這些負麵因素讓俾斯麥養成了暴躁、易怒的性格。盡管沒有暗戀的女生,沒有可以一起玩樂的同學,俾斯麥還是在學校中找到了人生的樂趣。富有語言天賦的俾斯麥喜歡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他不但可以熟練地使用英語和法語進行對話,還對俄語、波蘭語等語言有所涉獵。此外,俾斯麥還喜歡閱讀曆史方麵的書籍,他暢遊在古希臘、古羅馬的曆史長河之中,時而為“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磅礴氣勢而擊節叫好,時而為愷撒的創舉而癡狂。在這段時間裏,俾斯麥最大的樂趣就是沉醉在史書當中,用幻想作為自己的魔毯,穿越時空去感受曆史上的戰火硝煙,展現指揮千軍萬馬,馳騁萬裏疆場的英雄本色。在這種有些迷幻色彩的個人世界裏,俾斯麥再也感覺不到別人的嗤之以鼻,更多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改變世界的衝動。
1832年,17歲的俾斯麥剛剛結束了痛苦難熬的中學時光,帶著滿心喜悅考入了薩克森州的哥丁根大學。不同凡響的人物到哪裏都會與眾不同的,俾斯麥進入哥丁根大學不久就成為了學校中的“風雲人物”。他成名的原因很簡單,這位新生喜歡把一支西洋劍佩戴在腰間,然後牽著一條黃色的德國獵犬在校園中遛彎,這麼另類的裝扮成為了學生們議論的焦點。每當俾斯麥牽著狗出來散步時,同學們總是以一種看待外星人的眼光來審視他,仿佛他來自遙遠的月球而不是柏林邊的村鎮。這種“待遇”讓俾斯麥非常不舒服,但凡有人對他行“注目禮”,俾斯麥必然要和對方進行決鬥,直到打得對方,跪地求饒他才肯罷手。由於學校並不禁止這種行為,再加上俾斯麥的劍術也相當精湛,俾斯麥在入學後的三個學期中,連續在27次決鬥中取得全勝,這個成績甚至還打破了學校的最高紀錄。俾斯麥成為帝國宰相後,每次提到這段曆史,他總是自豪地說,在學校裏,我想做最有力量的人,我做到了;進入社會後,我想要做國家的領袖,我也做到了。在一次決鬥中,常勝將軍俾斯麥也被對手在臉上留下了記號,那是一道鼻從尖到左耳的傷疤。意外受傷也讓俾斯麥有了些許的反省,他知道了自己在學校中不受歡迎,於是他決定轉學,到柏林大學去繼續自己的學業。來到新的大學後,俾斯麥有了180度的轉彎,他不再到處招搖,做出種種離經叛道的行為,而是潛心閱讀曆史、文學和哲學等方麵的書籍,汲取了大量文化知識,正是這兩年的學習為他以後成長為政壇巨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學畢業之後,俾斯麥開始進入社會。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柏林大學壓抑了太久的俾斯麥整日花天酒地,還沉湎於女色中不能自拔。也許是上帝想要懲罰他,俾斯麥在一次宴會上遇到了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孩。這位個頭中等,眼眸碧藍的女孩子讓俾斯麥如醉如癡。但是喬安娜的父母不同意將女兒嫁給一位臭名遠揚的人物,在他們看來把女兒嫁給俾斯麥和把女兒扔進火坑是同一個概念。為了自己的終身大事,俾斯麥來到了喬安娜家中求婚。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外交天賦,對好酒的未來嶽父,他陪著一起痛飲白蘭地和葡萄酒;對喜歡文學的未來嶽母,他大談《哈姆雷特》;對靦腆的喬安娜,他抱起來一頓熱吻。這種做法反而成就了俾斯麥的好事,女方家裏終於同意了他的求婚。俾斯麥的一位朋友曾經這樣感歎:“這就是真實的俾斯麥,他善於用快捷的手段和勇敢把蓄謀已久的事情辦成。”甜蜜的新婚生活讓俾斯麥沉浸在快樂之中,新娘喬安娜命中注定就是俾斯麥的拯救女神,他們的婚姻改變了俾斯麥的頹廢生活,俾斯麥的雄心壯誌開始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