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料·德國

貝多芬的感情世界

貝多芬終身未婚,他暴躁的脾氣、倔強的性格和多病的身體都讓他無法獲得女孩子的青睞。盡管貝多芬也曾向女歌唱家或者貴族小姐表示過自己的愛慕之意,可對方都是欣賞他的音樂卻並不欣賞他這個人。在貝多芬去世之後,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的時候發現了3封沒有署名、沒有地址、沒有日期的情書,人們稱這三封信是寫給“永恒的愛人”的。而這位“永恒的愛人”到底是誰,研究貝多芬的學者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2006年,美國和德國聯合攝製了電影《複製貝多芬》,貝多芬由美國男星埃德·哈裏斯扮演,這部電影集中表現了貝多芬在失聰之後如何振作精神與命運抗爭,以及他豐富的感情世界,還對神秘的“永恒的愛人”做出了某種推斷。

孤僻終老

少年成名的貝多芬對於人情世故非常的遲鈍,有時又表現得過於憤世嫉俗,藐視權威。當時就有評論家說他“是獨自生活在荒島之中,突然間被帶到了文明社會裏的人。”貝多芬一生中沒有幾位知交好友,且終身未婚。有時因為彈奏鋼琴的時間太長,手指會發熱,所以貝多芬練琴的時候會在鋼琴邊準備一盆涼水,等到手指發熱的時候,就把手放到水裏浸泡一下,然後再繼續彈琴。可隨著他揮動的手臂,每次都有很多水會流到地板上。這還不算,每當靈感來臨的時候,貝多芬還會將整盆的涼水倒在自己的頭上。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次水淹樓下鄰居家的事情,反正貝多芬是屢屢搬家。最後他再租房子的時候,索性連自己房間樓下的一間也一起租下,這種倔強的性格直到他去世時也沒有任何改變。

缺乏情感的滋潤,再偉大的藝術家也會感覺到靈感的衰竭。貝多芬在45歲之後又找到了另外一種激發靈感的方式,那就是散步和豪飲。每個傍晚,貝多芬都會在維也納郊外的森林或者某個莊園散步,回到家後再喝下幾杯葡萄酒,然後再進行樂曲的創作。1826年12月,貝多芬在散步回來後得了重感冒,很快又轉成了嚴重的肝病。經過4個月的治療,回天乏術的大夫告訴了貝多芬他命不久矣的實情,希望他能有所準備。可這位音樂家卻對著自己剛剛訂購的法國葡萄酒感慨說:“實在太可惜了,你們來得太遲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維也納去世,人們把他安葬在了“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旁邊。作為集古典音樂之大成,開浪漫主義音樂先河的人物,貝多芬一共創作了200多部音樂作品,其中有9部交響樂(最有代表性的是《英雄》、《田園》、《命運》、《合唱》)。他將音樂上升到了一種高度,一種可以抒發美好情感、也可以展現偉大精神的高度。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中這樣說:“貝多芬的音樂代表了一種偉大的自由之聲,他和他的音樂都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