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波恩市有一座名為Beethoven的廣場,廣場上有一座青銅的人物塑像。主人公有一雙大眼睛和一頭蓬亂的頭發,粗獷的臉部輪廓透著堅強,在他的周圍還塑有九座天使像。這個廣場就是貝多芬廣場,這座塑像就是“樂聖”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那九座天使塑像則象征著貝多芬創作的九部享譽世界的交響樂。
抑鬱童年
1770年12月17日,在德國波恩的一座三層的巴洛克式小樓裏,一個名叫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男嬰呱呱墜地。貝多芬的出生並沒有讓他終日酗酒的父親放下酒杯,倒是讓他擔任宮廷合唱團團長的祖父老懷甚慰。盡管當時音樂家在貴族眼中還是一群“穿著靴子的仆人”,他的祖父還是想把孫子教育成一個能夠用音樂觸動靈魂的樂師。可還沒等老人開始教育大計,就因病告別了人世,真正把貝多芬領到音樂之路上來的還是他的父親。這位對酒吧的貢獻大於對家庭貢獻的宮廷歌手教育兒子的方法非常奇特——他每次都在深夜帶著濃重的酒氣回到家中,然後把酣睡中的兒子從床上揪到鋼琴前,讓孩子從深夜練到天亮,一個音符的錯誤就會換來一記響亮的耳光。等貝多芬稍大一些,他被父親帶到一個又一個老師那裏,學習不同的樂器和作曲的藝術。貝多芬的天賦慢慢展現出來,他7歲的時候首次登台演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紮特”;11歲時發表了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時就參加了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鋼琴師。
英雄樂章
1787年,17歲的貝多芬來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他有幸為偶像莫紮特演奏了樂曲。貝多芬的即興演奏震撼了莫紮特這位古典音樂大師,據說一曲終了,一向沉穩的莫紮特居然跑到了大廳,向朋友們高喊:“注意這個年輕人,用不了多久全世界都能聽到他的樂曲!”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貝多芬從莫紮特、海頓這些前輩那裏學到了許多作曲的技巧,他開始將自己的性格和人生觀融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用音樂來傳遞自由、平等的精神。1789年,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貝多芬是大革命的同情者,對於這場革命浪潮中的蓋世英雄拿破侖更是無比的崇拜。1802年,貝多芬開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侖的《第三交響曲》。在貝多芬的心中,拿破侖就是砸碎封建鐐銬、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是一個現代版的普羅米修斯。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正當他準備獻給拿破侖的時候,卻傳來了拿破侖在法國稱帝的消息。失望的貝多芬高聲地怒吼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說完,貝多芬撕碎了寫給拿破侖的交響曲,在很長的時間裏他都不願意公開這部偉大的作品。1805年4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大劇院第一次公開演出,貝多芬親自擔任指揮。1806年10月,這部交響曲的曲譜出版,封麵上印著: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英雄而作。從此,《第三交響曲》也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自強不息
就在貝多芬作為鋼琴家和作曲家嶄露頭角的時侯,他卻得到了一個噩耗——他的耳疾無法治愈了。其實早在1796年年底,貝多芬就發現自己出現了嚴重的耳鳴,到1800年的時候,即便是在歌劇院聽歌劇,貝多芬也必須坐到第一排才能聽到隱約的歌聲。當他從醫生那裏得到自己的耳疾無法治愈的診斷時,他幾乎絕望了,他拒絕出席各種音樂會,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病情,甚至還寫下了一封遺書。不過對音樂的熱愛最終戰勝了悲觀的情緒,貝多芬逐漸把自己的苦痛轉變成創作的動力,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在給朋友的信裏寫下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句讓人血脈賁張的話。為了克服耳聾帶來的困難,貝多芬每次練習鋼琴曲時,都準備一根木棍,一頭咬在自己的嘴裏,一頭插在鋼琴的共鳴箱裏,他就用這種方法來感受聲音。1807年,貝多芬創作完成了《第五交響曲》,也就是今天眾所周知的《命運交響曲》。這部情緒激昂、氣魄宏大的作品在維也納引起了轟動,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室成員一邊咒罵著“這大逆不道的曲子”,一邊從劇院匆匆退場;而拿破侖的老兵則熱淚盈眶地高呼:“這是屬於皇帝陛下的音樂……”。1824年5月,貝多芬的最後一部交響樂——《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這部以詩人席勒的名篇《歡樂頌》為靈感的交響樂再次點燃了維也納人的音樂聖火,震耳欲聾的歡呼聲、掌聲甚至讓附近的警察以為劇院發生了暴動。當時貝多芬正站在樂隊中指揮,因為背對聽眾的原因,貝多芬沒有看見(也聽不見)這激動的場麵,還是女歌手翁格爾拉著他的手,示意他轉身,貝多芬這才看到了劇院中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