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雄出手
1625年2月,丹麥以援助德意誌新教聯盟為旗號,正式出兵德意誌。和丹麥的5萬大軍相比,斐迪南依靠的天主教聯盟的軍力實在不堪一擊,而斐迪南自己又沒有一支強大的常備軍,誰能挽住這場狂瀾呢?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德意誌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三十年戰爭中兩大絕世天才之一的華倫斯坦。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華倫斯坦,那標準答案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位老兄是捷克人,卻為哈布斯堡王朝南征北討,打了將近十年的惡仗;他曾經信仰新教,卻為了天主教聯盟的利益痛擊丹麥、瑞典等新教國家;他看重權力和利益更甚於信仰和祖國,他唯一的堅持就是用軍隊來統一德意誌,而他自己就是統一戰爭中的戰神。在1625年的春天,正是華倫斯坦挽救了斐迪南陛下。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建議:他自組一支5萬人的大軍為皇帝作戰,而所有軍官的任免權也交給他本人。病急亂投醫的皇帝很快就答應了他的建議,還給了他弗裏德蘭公爵的頭銜。
憑借著自己在雇傭兵圈子裏的聲望,華倫斯坦很快就召集起了一支4萬人的軍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掃平了德意誌所有的新教諸侯。華倫斯坦信奉“以戰養戰”的策略,他每攻陷一地便放縱手下大肆搶劫,這種搶光的政策也為他的軍隊贏得了一個外號——華倫斯坦蝗群。雖然華倫斯坦的部隊缺乏紀律,但他能讓士兵們享受優厚的待遇,軍官們隻要有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所以他的軍隊戰鬥力遠在其他國家之上。1627年,華倫斯坦的大軍徹底擊敗了丹麥人,日德蘭半島成了他的掌中之物,丹麥國王也狼狽地出逃海外。這時的華倫斯坦手下有十幾萬大軍,他做事越來越驕橫跋扈,他的士兵在其他諸侯的領地裏胡作非為,他的軍官言必稱公爵如何如何,這讓一直都瞧不起他的豪門望族暴跳如雷,更讓對他猜疑不止的皇帝惡向膽邊生。不知道是不是覺察到了環境的險惡,1630年8月,華倫斯坦向斐迪南遞交了辭呈。皇帝陛下也順水推舟地批準了他的辭呈。盡管與此同時,瑞典已經向哈布斯堡王朝開戰了。
雙雄會
其實早在丹麥之前,英國和法國最早聯係的就是瑞典。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開價過高,把英國人和法國人嚇跑了。現在丹麥被華倫斯坦打敗,瑞典人終於決定出戰了,哈布斯堡王朝等到了一個恐怖的對手、三十年戰爭中的另一位絕世天才——古斯塔夫。
和華倫斯坦相比,古斯塔夫更像一個純粹的軍人。這位精通8國語言、熱愛體育運動的年輕國王趕上了瑞典國力的上升期,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完美的展現。他在軍隊中建立了軍需官製度,讓自己的士兵可以穿著毛皮大衣抵禦嚴寒;他嚴明軍紀,禁止士兵們酗酒和賭博,他的士兵也很少進行搶劫;他將火炮劃分為6磅、12磅和24磅3大類型,還組建了曆史上第一個炮兵團(這件事的意義絲毫不亞於航空兵的獨立)。古斯塔夫在步炮協同作戰方麵為後人打開了一扇大門,用拿破侖的話來說,“他完全可以和亞曆山大、漢尼拔、愷撒這樣的人物相提並論。”不過這位戰爭天才也不是沒有弱點,生性勇猛的他太喜歡衝鋒陷陣,每次戰鬥都帶頭衝鋒,絲毫沒有指揮員不冒險的覺悟。可他這種精神也深深鼓舞了他的士兵,忠誠和勇敢成了當時瑞典士兵的標誌。
1630年7月6日,古斯塔夫統率著1.3萬軍隊在奧德河口登陸。9月17日,瑞典軍隊和忠於哈布斯堡王朝的軍隊在萊比錫附近展開了決戰。憑借火炮的優勢和古斯塔夫良好的指揮,瑞典人贏得了一邊倒的勝利。帝國軍隊陣亡7000人,丟失了所有大炮和90麵軍旗,而瑞典人的傷亡還不到1000.在此後的3個月裏,瑞典人橫掃了萊茵河地區,巨大的勝利讓古斯塔夫的盟友——法國都感到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