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戰爭可以說是歐洲曆史上的第一次洲際戰爭,它在戰爭烈度上已經可以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提並論。歐洲的主要強國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積蓄了幾百年的宗教和政治各種矛盾全麵爆發。歐洲版圖的再次劃分,華倫斯坦和古斯塔夫的領舞,軍事技術的革命……無論是地理學家、曆史學家、文學家還是軍事學家都能從這場戰爭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對壘雙方
962年,德意誌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揭開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曆史序幕。這個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的德國、捷克、奧地利、意大利北部和瑞士等地,法國和英國在那時還是它的跟班。但到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如同一個垂暮老人,帝國的核心之地——德意誌諸侯林立,皇帝也隻能通過政治婚姻才能把幾個諸侯團結在自己身邊。
當時把持帝位的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這個古老的家族一直對帝國600多年前的輝煌向往有加,建立一個包括奧地利、德意誌和意大利在內的龐大帝國,重新確立帝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一直是他們的夢想。可德意誌的諸侯過慣了當家作主的日子,對中央皇權一直抱著敵視的態度,特別是幾個信奉新教的選帝侯更不願意對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低頭。此外,法國、英國、瑞典等歐洲國家也不願意歐洲再回到“一個教皇、一個皇帝”的時代,都在暗地裏同哈布斯堡家族作對。慢慢地,整個歐洲形成了兩個涇渭分明的對立集團,奧地利、西班牙和德意誌天主教聯盟組成了哈布斯堡王朝集團,他們得到了羅馬教皇和波蘭的支持;法國、丹麥、瑞典、荷蘭和德意誌新教聯盟組成了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團,他們獲得了英國、俄國等國家的支持。哈布斯堡集團大多信奉天主教,而反哈布斯堡集團大多信奉新教,所以雙方也都扯起了宗教的大旗,而捷克爆發的人民起義則點燃了這場歐洲大戰的導火線。
拉開帷幕
早在1526年,神聖羅馬帝國就將捷克王國納入自己的版圖,由帝國皇帝兼任捷克國王,而捷克人也享有宗教自決、政治自治等權利。可到了皇帝馬蒂亞斯當政的時候,他任命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為捷克國王。斐迪南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他走馬上任後便將捷克的新教教堂統統焚毀,這種高壓措施立刻激起了捷克人民強烈的反抗。1618年5月23日,一群情緒激動的武裝群眾手拿大刀、長矛,毫無顧忌地衝進了布拉格的拉德卡尼王宮。群眾們沒有搜到斐迪南,但抓到了兩個最受他寵信的大臣。怒火中燒的群眾把兩個“狗腿子”從20米高的窗子扔了下去,兩人正好摔到了垃圾堆上,保住了性命。這場震動歐洲的“擲出窗外事件”,不但讓捷克人民出了一口惡氣,也讓哈布斯堡家族顏麵大損。
斐迪南狼狽地逃回德意誌後,還沒來得及帶兵去找回麵子,就得到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皇帝馬蒂亞斯去世了,在三個天主教選帝侯的支持下,王冠落在了斐迪南的頭上。可還沒等斐迪南的皇位坐熱,捷克人民組織的起義軍隊已經逼近了維也納,獨立之火已經燒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眉毛上。心急如焚的斐迪南用選帝侯的頭銜為誘餌,說服了天主教聯盟中最有實力的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和薩克森選侯約翰·喬治出兵相助。與此同時,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也給了斐迪南大量的經濟支持,形勢開始對捷克人民不利。1620年11月8日,天主教同盟的2萬大軍和捷克起義軍在布拉格附近展開激戰。雖然起義軍占據了有利地勢,但由於士兵缺乏訓練,很快就被天主教同盟的軍隊擊潰。幾天後,大軍開進了布拉格,捷克人民遭到了血腥的鎮壓。
成功地扼殺捷克起義後,皇帝陛下的信心大增,他當時天天喊著的口號就是“我寧可統治一片沙漠,也不能讓我的土地上存在異端”。皇帝開始把勢力向德意誌西部和北部擴展,而這些地區原本都是新教諸侯的地盤。看到斐迪南野心居然如此之大,英國、法國、荷蘭有些坐不住了,他們全力支持盟友丹麥出兵,準備用一場代理人戰爭來阻止斐迪南一統德意誌。至此,這場因為捷克人民起義而引發的戰爭正式轉變為一場國際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