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擋住古斯塔夫前進的步伐,皇帝隻好做出了最無奈的選擇——請華倫斯坦出山。一肚子怨氣的華倫斯坦也毫不客氣,提出了一係列的苛刻條件:他本人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控製權,未經他的同意皇帝不得下達任何的命令等等。在這些條件全部被接受後,華倫斯坦終於答應出戰了。老謀深算的華倫斯坦知道己方軍隊在數量上的優勢抵不過瑞典人在質量上的優勢,他並沒有立刻與古斯塔夫進行決戰,而是玩起了“先剪其羽翼,再搗其腹心”的戰略。華倫斯坦先攻擊那些和古斯塔夫結盟的德意誌新教諸侯,然後用積極地防禦作戰一點點消耗瑞典軍隊的實力。就這樣,戰爭的天平又在華倫斯坦天才的運作下回歸平衡,古斯塔夫也逐漸明白了隻有打垮華倫斯坦這塊“牛皮糖”,自己才能站穩腳跟。1632年11月16日,兩位戰爭天才在萊比錫附近一個名叫呂岑的平原展開了最後的決戰,當時兩人並不知道這是他們人生中最後也是最輝煌的一戰。
當時華倫斯坦有2萬到2.5萬名士兵,60門左右的火炮;古斯塔夫的部隊在1.2萬人到1.8萬人之間。謹慎的華倫斯坦采取了守勢,將部隊分為了左、中、右3個部分;而古斯塔夫將部隊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進行攻勢作戰。戰鬥開始後不久,天降大霧,五六米之內都難以看清對麵的情況。古斯塔夫率領騎兵衝破了華倫斯坦的左翼,當他率領一個騎兵團去突擊敵人右翼的時候,他和大隊失散了,更倒黴的是他和3名衛士居然闖入了華倫斯坦緊急增援上來的騎兵大隊之中。一場遭遇戰後,古斯塔夫和他的衛士當場戰死,隻有他的戰馬跑回了己方的軍營。得知統帥陣亡後,瑞典人並沒有四散逃走,他們發動了瘋狂的進攻來為統帥複仇。最終,華倫斯坦率軍退走,而瑞典人在搶回國王屍體以後也停止了追擊,這場慘烈的戰鬥最終沒有明確的輸贏。一年半之後,華倫斯坦也被皇帝和諸侯派出的刺客暗殺。兩位歐洲曆史上少有的軍事天才,一個有著宏偉的政治夢想,最終死於了政治謀殺;一個以戰爭為自己的事業,最後在勝利的前夕死於戰場之上。
最後的結局
丹麥、瑞典的接連失敗,使一直搞“幕後工作”的法國不得不親自登台。1635年5月,在荷蘭、匈牙利等國的支持下,法國對西班牙宣戰,整個歐洲徹底變成了一個大戰場。當然受罪的還是德意誌人,因為無論誰開戰都把戰場設在了德意誌。1643年5月,法國取得了對西班牙人的決定性勝利。1645年,法國和瑞典軍隊又取得了另外幾次作戰的勝利,皇帝和天主教諸侯已經筋疲力盡,隻得向對手求和。1648年10月,參戰各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戰爭終於結束。
三十年戰爭是歐洲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反哈布斯堡集團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歐洲的版圖被重新劃分,戰勝者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化。法國得到了阿爾薩斯、洛林、凡爾登、梅斯等地區,成為了歐洲新的霸主;瑞典得到了波美拉尼亞、不來梅等地,鞏固了自己在波羅的海的強勢地位;葡萄牙也脫離了西班牙而成功獨立;荷蘭和瑞士的獨立得到了整個歐洲的承認。和戰勝者相比,西班牙和德意誌算得上倒黴透頂,西班牙徹底滑向了衰落的深淵;而德意誌得到的隻是遍地屍骸和滿目瘡痍。按照民間的統計,這場戰爭中有800萬德意誌人死於非命,一些地區超過80%的房屋在戰火中付之一炬,德意誌的經濟近乎崩潰,政治分裂的局麵也越發嚴重。
除了政治格局之外,這場戰爭還讓歐洲的軍事理論和軍事製度有了飛速的發展。軍需製度確立了,征兵製度取代了雇傭兵製度,火槍兵逐漸取代了長矛手,炮兵開始成為一支獨立而重要的力量出現在野戰中……這場戰爭也開啟了近代戰爭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