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把時間撥到1077年1月的某一天,巍峨的阿爾卑斯山脈上正飄著鵝毛般的大雪,凜冽的寒風呼嘯不止。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中出現了一隊人馬,他們在風雪中舉步維艱,艱難前進。為首的騎士是一位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隻見他眉頭緊蹙,不斷地策馬前進。這位騎士就是位列整個歐洲大陸上最顯赫的幾位至尊之一,德意誌國王亨利四世。

幼主登基

1056年,年僅6歲的亨利四世加冕為德意誌國王,亨利四世的母親阿格尼絲皇太後成為了王國攝政。1062年,科隆大主教安諾挾持了亨利四世,逼迫皇太後下了台。接著這位醉心權力的主教任命自己為王國的新攝政,他不但剝奪了小國王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力,連小國王的婚姻都大包大攬,自行做主為小國王定了婚事。不過,安諾主教的好日子隻過了短短8年。1070年,20歲的亨利四世在多年的韜光養晦之後顯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他聯合忠於自己的貴族一舉擊敗了安諾主教,終於擺脫了傀儡的命運,成為了王國的主人。

掌握大權之後,亨利四世麵對的政治局麵仍然非常嚴峻,主要有兩大危機:一是國內諸侯林立;第二就是當時在位的教皇格利高裏七世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強的人,正準備將任命和撤換主教的權力從國王手中奪回。這些主教大都是德意誌地方上的大貴族,誰能控製住他們,誰才真正地掌握了德意誌的權力。此時的亨利四世正是風華正茂的青年君主,剛從權臣的陰影下解脫出來的他正欲一展身手,哪裏能讓教皇從自己手中奪走一絲的權力。對於教皇的命令,亨利四世嗤之以鼻,他不斷地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到各地主教的位置上,打算逼迫教皇接受既成的事實。教皇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立刻寫信給亨利四世,警告他必須立刻低頭認錯,交出主教敘用權。亨利四世看到信後也非常氣憤,1076年1月,亨利四世在沃爾姆斯召開了諸侯會議,宣布廢黜教皇格利高裏七世。在給教皇的回信中,亨利四世寫道:“我,亨利,以國王及全體主教的名義,向你宣告——下台吧!下台吧!在時代的洪流裏毀滅吧!”

然而,這一紙宣告並沒有嚇倒教皇,有著多年政治鬥爭經驗的格利高裏七世在53歲就登基成為羅馬教皇,靠的可不光是虔誠的信仰,還有狠辣的手腕和逆之則亡的行事作風。在接到亨利四世的“戰書”後,他召開宗教會議,宣布對亨利四世施以“絕罰”,即開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廢黜其王位。“絕罰”是天主教會一項極其嚴重的懲罰,凡是受到這種懲罰的人,任何人不得與他接觸,隻有他向教皇進行了虔誠的懺悔並獲得教皇的赦免後,方能撤消懲罰,亨利四世由此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德意誌境內的反對派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亞公爵紛紛鬧事,開始推舉新的國王。麵對羅馬教廷和諸侯的強大壓力,亨利四世隻好屈服了,他決定親身前往意大利向教皇低頭認罪,於是便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景象。

屈辱的經曆

1077年1月25日,亨利四世來到格利高裏七世居住的卡諾莎城堡。他翻身下馬,脫下厚厚的衣服,身上裹著一條表示懺悔的毛氈,赤腳站在城堡外的冰雪之中。為了能讓教皇滿意,他還不停地捶打著自己的胸膛,以此來求得教皇的赦免。可勝券在握的教皇卻並不急於接見亨利四世,而是想讓他吃點苦頭,讓他知道和教皇作對的下場。三天的時間過去了,亨利四世仍然站在風雪中懺悔,一些主教看到亨利四世的窘況,開始為他求情。在眾人的勸說下,教皇也覺得教訓亨利四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這才以勝利者的姿態接見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