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拖著早已麻木的雙腿,蹣跚地來到教皇麵前,他眼淚汪汪地對格利高裏七世說:“教皇陛下,您是我的主人,我已經意識到我的罪過了,懇求您的寬恕。”格利高裏七世冷冷地回答說:“上帝是仁愛寬容的,我謹遵上帝的指示已經告誡過你,希望你不要濫用上帝賜予你的權力,可是你卻不聽勸告,一再地幹涉教會。為此,我們不得不按照上帝的旨意對你施加懲罰。”亨利四世聽著格利高裏七世的數落卻不敢反駁,趴在地上嚎啕大哭。最後,在眾人的勸導下,格利高裏七世才趾高氣揚地說:“看來你是誠心誠意來向上帝懺悔的,作為上帝的使者,我不能對一個懺悔者置之不理。為了弘揚上帝的仁愛,我決定重新將你納入到教會這個大家庭中來,但是你必須在上帝麵前立下誓言,痛改前非。”亨利四世感覺到格利高裏七世的口氣有所鬆動,當即就寫下一份誓詞,表示自己願意遵照教皇的旨意,改過自新。亨利四世獲得了格利高裏七世的赦免後,帶著他的人馬離開了這個令他受盡屈辱的地方。此後,“卡諾莎之行”在西方世界成了忍辱投降的代名詞。

鬥爭終結

卡諾莎的恥辱並沒有帶來和平,反而加重了教皇和皇帝之間的恩怨。亨利四世的妥協為他自己贏得了喘息的時間,他回國後立刻著手鎮壓貴族們的叛亂。格利高裏七世看到亨利四世如此桀驁不馴,就在1080年再次對亨利四世處以絕罰。亨利四世也再度宣布廢黜教皇,他自己還任命了一名新教皇。1084年,亨利四世率領大軍進攻羅馬,格利高裏七世棄城而逃。一年之後,他在流亡中死去。1106年,亨利四世在列日去世。當時的教皇仍然對這位率兵攻打羅馬的皇帝恨之入骨,下令不得為亨利四世舉行葬禮,但列日的百姓們還是為自己的皇帝舉行了一個隆重的葬禮。

亨利四世的去世並不代表著政治鬥爭的結束,卡諾莎之行所埋下的仇恨種子,一直影響著以後幾代皇帝和教皇。直到1122年,百年的權力之爭讓教皇和皇帝都精疲力盡,雙方在德國西部的沃爾姆斯簽訂了“沃爾姆斯宗教協定”。協定規定:德意誌境內的主教由教士自由選舉產生,而不受到皇帝的直接幹涉。但是,這種選舉必須在皇帝的監督下才能有效。主教在領地上的權力由皇帝來授予,以權標作為其象征,宗教權力由教皇授予,以指環作為其象征。一段延續了百年的教權和皇權之爭這才暫時告一段落。